塑造生态牌走特色之路 广东韶关谋求渔业产业升级

来源:信息发布系统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8:59 
谈起韶关渔业,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三角鲂。然而,除了三角鲂,韶关还有很多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特色鱼类品种,包括已开发的、正在开发的及有待开发的,如光倒刺鲃、倒刺鲃、白甲鱼……。在过去短短的十年时间里,韶关渔业结合自身优势,一步一个脚印,正朝着产业化方向不断升级,它以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向业界昭示:山区也有渔业,山区渔业也可以很强很壮观。“努力争取每两年突破1种江河野生名优鱼类繁育核心技术”,韶关渔业产业化升级在行动……
发展渔业,困难重重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山多水多,著名的北江流域(珠江水系)自北向南贯穿而过,孕育了丰富的江河鱼类资源。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北江土著淡水鱼类共有16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近40种,名贵品种有唇鱼、白甲鱼、桂华鲮、长臀鮠、倒刺鲃等。长期以来,山多平地少是制约韶关渔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区域性特色鱼类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及繁育技术不过关,使韶关的水产养殖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四大家鱼为主。居民对特种或江河水产品的需求相当部分靠从江河捕捞。改革开放以来,韶关江河捕捞业在走下坡路,水产养殖业亟待发展。
山区池塘面积有限,韶关可供利用的水面近2万公顷,而其中山塘、水库就占了50%,发展水库渔业潜力巨大。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1995年,乳源县龙南镇 (现东坪镇)利用南水水库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引种养殖三角鲂等优稀鱼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0年南水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鲂”项目被广东省政府列为“一乡一品”,南水水库不仅成为乳源县无公害渔业养殖基地,也成为广东省较大规模的淡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2009年2月5日,蓝藻事件的暴发,敲响了南水水库水质的警钟,也拉开了南水水库整治的序幕。考虑到在水库养鱼投喂的人工饲料会影响饮用水质量,有关部门遂下令禁止在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库中饲养鱼类。库区渔民赖以生存的网箱纷纷被迫拆除,渔民面临巨大的生存问题。乳源畜牧水产局有关负责人也忧心忡忡:“库区渔民世代依赖水库为生,一无土地,二无其他技能,上岸转业困难重重”。
近年来,珠三角产业纷纷大举进军粤北。作为生态发展区,韶关更是珠三角产业转移优选地。韶关正强有力地抓住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这趟经济列车,把握产业转移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不利于渔业发展的因素也逐渐凸显。例如大型猪场转移到山区后,由于配套设施(如沼气池)跟不上,猪粪发酵技术不过关,发酵不够彻底,排出的废水都将直接影响渔业生产。
“珠三角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大宗品种的养殖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但若要真正养殖起来,受地理位置及池塘条件的限制,韶关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韶关水产管理局局长黄国坚告诉记者。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韶关渔业迈着沉重的步伐,且行且思,苦寻出路。
塑生态牌,走特色路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指出:韶关是全省的生态屏障,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韶关渔业如何摆脱困局,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黄国坚坦言,目前韶关渔业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生态有机鱼类,二是江河鱼类,三是特种水产动物。
珠三角水质污染严重,生态有机鱼类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山区渔业大有可为。生态有机鱼类养殖,即仿生态养殖,要求养殖过程中完全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不使用任何违禁药物,这样不但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也保证了水库饮用水的质量安全。相对于网箱养殖,仿生态养殖投入小,但见效慢。以三角鲂例,网箱养成需要2年,而仿生态养成则需要3年。三角鲂是韶关市渔业部门一手打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02年三角鲂获评国家“绿色食品”,2003年国家农业部认定为A级产品,2004年评为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2008年出口香港,填补了韶关市有史以来没有鲜活鱼出口的空白。仿生态养殖鱼类安全健康,经济效益好。据了解,仿生态养殖的大头鱼价格每斤比普通养殖的贵将近5~8元。据新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政府出资在水库人工投放鱼苗,实行生态养殖,养殖的有机鱼可供库区渔民捕捞,有效地解决了因禁止在水库搞网箱养殖给渔民带来的生存问题,例如引进太湖银鱼在水库养殖。到目前为止,太湖银鱼移植面积已达近10万亩,南水水库银鱼年产量达150吨,年产值300万元。
广东现有两个省级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其中一个就设在韶关并挂靠在韶关市水产研究所(另一个设在惠州),主攻淡水野生名贵鱼类驯养与开发。结合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韶关市水产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江河野生鱼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过去的十年中,该所年生产三角鲂鱼苗500万尾,每年繁育推广光倒刺鲃、倒刺鲃、三角鲤、岩原鲤等名优江河鱼类苗种200多万尾,经营辐射了周边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四省。
在推进特种水产养殖方面,韶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市已有特种水产养殖户203户,养殖的品种有金钱龟、鹰嘴龟、黑颈乌龟、大鲵、棘胸蛙等,年产值约5000万元。例如南雄市黑颈乌龟养殖户就有60户,始兴县金钱龟养殖户有50多户,基本上都是靠繁育种苗创收。南雄养龟户邓德明养殖黑颈乌龟种龟215只,2010年繁育龟苗1800多只,每只龟苗现行价6000元以上,单卖龟苗年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
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韶关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全面提升韶关渔业,在韶关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安排下,2007年,韶关市水产研究所在浈江区新韶镇杉木湾筹设新试验基地。筹建试验基地,韶关市水产研究所所长钟良明感慨良多:“韶关是山区,要找这样一块地还真不容易啊!”基地占地630亩,工程投入900万元,经过三年的建设,目前韶关市现代化水产基地已成雏形:繁育车间和基地配套用房500m2,越冬温室近3000 m2,鱼塘进排水合约5000m长,鱼塘标准化改造150亩,鱼塘护坡建设约10000 m2,配套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和网络系统。钟良明指着越冬大棚高兴地对记者说:“为有效地保护亲鱼,亲鱼要在大棚里过冬。这不是普通的大棚,投入较一次性的多,但可常年使用。”目前基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扛起韶关渔业产业化升级的重任,后续建设非常关键,如蓄水工程、深水井钻探工程、保水工程等。
渔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也要依靠人才。韶关地区渔业发展中遇到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渔业人才不足。众所周知,较之珠三角,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薪酬待遇不高。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大量吸引并留住人才,为当地渔业产业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产业升级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钟良明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将努力争取每两年突破1种江河野生名优鱼类繁育核心技术。黄国坚表示,有关主管部门将密切与科研单位、企业、养殖户联合起来,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继续大力推进山区渔业产业升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