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闻网泉州11月18日(苏巧凤 曾福志)电 红砖白石映金辉,燕尾脊上挂夕阳。来过侨乡泉州的人,应不会忘记福建泉州那独具特色的红砖古厝。
中国各地的古民居基本以青砖灰瓦为主,朴素而内敛。泉州古厝却绚丽而张扬:红砖红瓦,白色石基,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装饰,华丽古典,规模宏大,像极了皇宫和庙宇。
在泉州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里,红砖古厝已成为其精华之一,凝聚了泉州风土、人情、习俗的演变,铭记着祖祖代代生活在此的老泉州人的故事,也隐藏着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乡愁梦。
红砖古厝别具风格
“从汉末两晋开始,很多中原人由于战乱避祸到福建泉州,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建筑技术,因此泉州古厝在主体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框架的风格,但又根据闽南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作了改进。”福建泉州建设局陈凯峰介绍说,泉州是著名侨乡,由于人多地少,不少人为了谋生,到东南亚、西欧等地打拼,回乡后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
因此,泉州红砖古厝既有“东方家园”之称,又有“中西合璧”之誉,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及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最耀眼、特殊的一支。
坐落于泉州鲤城区江南街道的杨阿苗故居就是著名的泉州红砖古厝。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历时18年完工,总面积1349平方米。这是一处典型的“皇宫起”民居建筑,主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建筑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
屋前大石埕围以三面砖墙,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这是杨阿苗故居的独特之处。更让人叫绝的是这座民居的建筑雕刻,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处处可以看见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无一不体现闽南人特有的人文气质。而其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又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十分类似。
红砖古厝遥寄乡愁
杨阿苗故居就是旅菲经商的华侨杨阿苗回乡所建。据介绍,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阿苗由于思念故土,从马尼拉回乡建家立业,在亭店村边选择了一处坐北朝南的风水宝地,聘请建筑师设计图纸,雇佣能工巧匠,营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泉州红砖古厝。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港口城市,海外侨亲众多。泉州人有很浓的乡土观念,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异乡发家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因此他们花费大量钱财建房置产,捐钱买官,建造富有身份象征的红砖古厝。于是,这种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雍容稳实、气势宏大,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的“皇宫起”古厝在泉州蔚然成风,渐渐成为闽南主流民居样式,也成了古厝里走出的泉州人思乡时的寄托。
几百年来,红砖古厝也随着泉州人闯世界的步伐传遍世界,特别是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据介绍,台湾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红砖红瓦建筑就深受泉州红砖古厝的影响,无论在平面布局还是立面形式,或者整体造型、细部装饰上,泉台两地建筑风格都很相近,台北陈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传统民居都完好地表现了泉州红砖古厝的风格特点。
如今,红砖古厝在泉州渐渐消逝。据介绍,目前泉州还有五六百处闽南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晋江、南安、石狮等各县市,完好保留下来的建筑越来越少。
幸运的是,目前泉州正积极推动闽南红砖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泉州红砖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