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积淀。一个人没有精神难成大器,一个民族没有精神难以持久,一个没有精神的军队从骨子里就是群乌合之众。精神是最强的支柱,是向上的力量,是前进的风帆,是不屈的信念,大到国之命运,小至个人行止,都可以从精神上找到根源。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她是意识、风貌和特征的综合体现,集心理、观念、习俗、信仰、规范等等于一体。从这个角度看海洋精神,海洋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海洋精神就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从海洋精神方面来说,中国还不具备海洋大国的条件。这就是说,中国要做一个称职的海洋大国,一定要致力于海洋精神的开发。
中国在选择世界的同时必须选择海洋
1500多年前的“地理大发现”把世界联为一体,但那时的中国还不是世界的中国。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使自己的眼光局限在陆地,看不到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被动挨打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海洋精神的缺乏,中国更是错过了和世界联为一体的机会。旧中国有海无防,新中国有海军但不强大。中国选择世界是因为发展经济的需要,经济全球一体化使中国成了世界的中国,从此中国再也离不开世界。现阶段,中国的贸易和能源需求已经严重依赖海外,但还缺乏保卫自己海外利益的军事力量。目前中国对海洋的利用仍然不是自觉的行为,而是被动地选择。作为一个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的濒海大国,中国在选择世界的同时必须选择海洋,同时还要有一支与之相称的海军,要像重视陆上防线一样重视海洋防线。按照海权论的观点,产生海权的条件必须是面对海洋。海洋天生与陆地不同,商人在海上航行面对的星空和农民直接感触的大地截然不同。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期待着我们的民族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上仰望星空。
有海洋没有海洋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致命伤
海洋可以成为流动的国土,海洋精神具有开放与创造的特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驾驭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海洋精神不是一个空洞而静止的名词,海洋探索越深入,海洋精神越丰富。海洋精神和人类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农耕时代,对于陆地国家,海权只是陆权的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海军似乎可有可无。但是在海洋时代,对于海洋国家,国家命运和兴衰是同海洋、海权、海军联结在一起的,在这种条件下,海洋精神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原动力。西方主要国家大多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它们的民族兴衰,时代更替都与海洋有关,海洋锻造着海洋民族的精神品格,海洋精神经常在文化的沃土中绽放异彩。《大国崛起》电视片解说词中有段话说“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历史首先记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是恩里克王子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在谈判中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近代世界历史的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十九世纪的历史本身就像海洋一样风起云涌,自由思想不断撞击着新时代的大门,世界的眼光为之大变,海洋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海洋精神得到空前绝后的张扬。威尼斯对海洋的追求背后是手工作坊的兴盛和文艺复兴运动,英国的海洋文明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小说创作和浪漫主义诗歌联系在一起,美国的海洋精神与诺贝尔奖、航天技术乃至好莱坞电影等等大有关系。相形之下,清朝建立统治后的200年,正是西欧走向工业革命的时代。1793年玛嗄尔尼访华,因礼仪之争而被满清拒绝,中国失去了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最早机会。这个失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海洋精神的缺失。前面,英国人渡海东来,坚船利炮。后边,日本国明治维新,整军备战。从前至后,我们的大清朝,却是朝野上下暮气沉沉,不思进取。随之而来的就是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1949年,新中国结束了有海无防的历史,民族海洋意识逐渐加强,但还不够。在海洋意识方面,我们一直在宣传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精神,可除了郑和还有谁呢?我们需要第二个郑和以及更多的郑和,让海洋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郑和之后,禁海锁国,留给我们一个强大的背影,同时还留下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作为一个濒海大国,中国既要有海有防,也要有与之相应的海洋精神。
海洋精神应成为中国民族新的力量之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世界。海上强国在忙于争夺海上航道,中国需要开发海洋精神。拿破仑有句话:“上帝站在物质力量强大的一边作战。”这话也对也不对,要辩证在看。精神本身就是价值,管得更为长远。西方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引进,但西方的精神文明才是最难引进的。那是发自灵魂、刻骨铭心,最为不朽的品质。海洋精神背后的力量之源在于不懈地追求,无论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海洋精神背后的力量之源还在于不屈的意志,它使荷兰由一个时常面对海潮威胁的国度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和“海上马车夫”,它使被大海包围的岛国英国称雄世界二百年。五月花”信念被视作美国精神的先驱,四十一名成年男性乘客、短短几百字的《五月花号公约》就能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21世纪的中国虽然在海权上有缺憾,在海洋精神上有缺课,但现在补课为时不晚,只要迎头赶上、坚定地向海洋迈进,海洋精神就能成为是中华民族新的力量之源、财富之源。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