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经济鱼类的变迁(下)

我国海洋经济鱼类的变迁(下)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3:17 

(海洋财富网选载)上世纪80年代初,在舟山渔场的中心嵊山渔场,成千上万条渔船云集港湾,场面壮观。专家认为,中国捕捞业的壮大,是导致渔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渔船太多,功率太大,什么鱼都能捕光。现在我国海洋渔业的目标是减船转产,以修复海洋生态。

巴浪鱼的故事:低值鱼的全盛时代

生活在厦门,超市里经常可以买到小型冰冻巴浪鱼,很便宜,四五元一斤。用酱油水久煮,肉质坚实,滋味深长,咀嚼起来特别有劲。巴浪鱼还经常腌制成咸鱼干,配稀饭极好。我一直以为巴浪鱼是传统鱼类,海边的渔民吃了百年千年。奇怪的是,我在浙江、山东、广西的鱼市和餐馆从没见过。

巴浪鱼并非地方鱼种,学名叫蓝圆鲹,在南海和东海,它是产量仅次于带鱼的重要中上层鱼类。我感到困惑,那么多巴浪鱼跑哪里去了?“广西人和广东人很少吃巴浪鱼。他们拿来当饲料,喂养殖的石斑鱼。 ”采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邱永松先生时,这位厦门出生的水产专家指出:“闽南人吃巴浪鱼,广东潮汕地区,还有海南岛周边的人也吃巴浪鱼。广府人很少吃巴浪鱼,他们觉得巴浪鱼湿热,多吃不好。 ”

有意思的是,厦门人吃巴浪鱼的历史并不长。厦门渔业史专家陈复授先生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厦门的渔法以延绳钓为主,渔获物为带鱼、鱿鱼、大黄鱼、真鲷等。1964年,厦门灯光围网试验成功,开始到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捕鱼,产量最高的就是巴浪鱼和金色小沙丁鱼,这才开始吃巴浪鱼。头几年巴浪鱼很高产,就拿去晒,做鱼干。到处都在晒巴浪鱼,厦大上弦操场也晒得满满的,空气中都是鱼腥味。 ”

“那么,在60年代以前,厦门人认为什么鱼最好? ”

“闽南有句谚语叫‘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这也是闽南地区传统海鱼的排名。鯃鱼就是四指马友,红鯋是金带细鲹,现在基本绝迹。加腊鱼又叫加力鱼,学名真鲷。银鲳和马鲛现在还不少。厦门人不爱吃大黄鱼,觉得肉太软。”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渔业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海,60年代渔获物的前4名是带鱼、大黄鱼、乌贼和小黄鱼,到了90年代,渔获物的前4名是带鱼、蓝圆鲹、鲐鱼和鲳鱼。大海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很不相同了。在黄海,60年代的主要经济鱼类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白姑鱼、太平洋鲱、鲐鱼等,90年代的主角变成蓝点马鲛、鲐鱼、银鲳和鳀鱼。我国传统的渔业资源结构基本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成长的次生物群落,它们通常位于食物链更下一层次,生命周期短,平均营养级下降。资源结构朝着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发展。

邱永松先生的研究表明,南海的渔获组成也向小型化和低值化转变。他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渔获量增加,主要是因为低值鱼在增加。那些传统的长寿命的优质底层鱼类,如红笛鲷、石鲈、大黄鱼等等,数量已经很少。现在底拖网作业的渔获物,主要为蓝圆鲹(巴浪鱼)、黄鳍马面鲀、竹荚鱼、沙丁鱼类和蛇鲻类,它们的特点是个体小,寿命短,价值低。超过一半的渔获量未达到食用规格,变成了鱼饲料。 ”

海洋渔产的变化太快,我们的饮食结构一时难以适应。美食家谈鱼,讲究珍稀和肉质细腻,犹沉浸在对大黄鱼和加腊鱼的怀念里。可是,渔船今夜打回来的只有巴浪鱼。你尽可以瞧不起它一身粗皮糙肉,烂贱如泥,最终还是要正视现实。像所有必需品一样,我们食用的鱼类每况愈下,我们的饮食趣味也不得不向下调整。我觉得闽南人肯接受巴浪鱼很好。我们还应该学会接受沙丁鱼、鳀鱼和秋刀鱼,没什么好挑食的。


太平洋抵不上东海——远洋渔业的困扰

第一次听到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时,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不发展远洋渔业?海洋多大呀!地球表面大部分是公海。造更大的船,把大洋里的鱼源源不断地捕捞回国。一个太平洋抵得上多少个我们的东海。 向水产专家请教,才明白自己多么无知。不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值得去捕的鱼。事实上,全世界的渔获物90%来自于水深200米以内的近海大陆架。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央,因为营养物质缺乏,其实是“海洋沙漠”,只有金枪鱼等少数高价值鱼类值得人们消耗大量柴油去追捕。许多时候,远洋渔业指的是过洋性渔业,交上一笔入渔费,到其他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捕鱼—仍然在近海作业。

我国的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以过洋性渔业为主,2009年产量98万吨,不及近海渔业的十分之一。但我国已跻身世界远洋渔业大国。

远洋渔业为我们餐桌上带来一批陌生的鱼类,例如秋刀鱼、竹荚鱼、鳕鱼、柔鱼(大洋性鱿鱼)、金枪鱼。我们未来的餐桌上,还可能出现南极磷虾。这些域外海产,正在丰富和改变我们的饮食传统。

很可惜,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太迟。 1994年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地球上近36%最富饶的公海变成了沿岸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公海更加贫瘠,捕捞成本更高,捕捞配额的争夺也更激烈。连日本这样的传统远洋渔业强国都难以承受,产量连续下降,只好将部分产能转向近海。可想而知,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

远洋渔业并非救渔之道。“靠外海、大洋是不行的。日本人认为,渔业的根基在沿岸。”已退休的福建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学钦先生说,“我们还是多重视沿岸海域的保护,发展栽培渔业,增殖放流等。沿岸渔业的成本最低。 ”

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多少个太平洋也抵不上我们一个东海。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近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