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进军"蓝色农业" 打造海底森林绿色长廊

长岛:进军"蓝色农业" 打造海底森林绿色长廊

来源:长岛县政府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4:36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发展海洋牧场是进军“蓝色农业”、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方兴未艾,已经取得了初步发展。《海洋经济》专版特别推出“关注海洋牧场”系列报道,希望为有志于发展海洋牧场的沿海地方和企业提供借鉴。

山东省长岛县近年来深耕海洋牧场,通过营造海底森林、发展立体生态化养殖,成效显著。

海底森林成“双赢之举”

海底森林的建设,正是控制养殖结构和比例、吸纳污染物并行的双赢之举。

8月底,正是海洋牧场丰收时节。在山东省惟一的海岛县长岛,一望无垠的筏式养殖浮球坠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数百个深水网箱内肥硕的鱼儿挤得水声阵阵;满载海带的渔船队描绘着初秋最美的画卷。

踏上繁忙的大钦岛乡码头,随便问一个渔民,他会爽快地告诉你,一根竹竿、钓线加几两虾米,只需半天就能钓到10多斤黑裙鱼————而十几年前这种鱼在当地的近海数量较少。“没有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立体生态养殖的发展,哪有这丰收的景象!”在大钦岛乡待了56年的东村村支书孙家存感慨地说。

通过实施渔业资源修复项目中的“黑裙鱼资源修复”以及“海洋牧场建设研究”项目,长岛县先后投入1000立方米水体的育苗设施,培育并放流黑裙鱼苗335万尾。当地黑裙鱼的数量增长了3倍多。调查显示,近几年长岛垂钓渔民每日单产30公斤以上,人均年纯收入2万余元。

“黑裙鱼的例子是长岛营造海底森林、发展立体生态养殖的真实写照。”长岛县委书记姜清春说。截至目前,全县海底森林完成49万亩,同比增长25%,生态渔业完成71万亩,同比增长14%。今年上半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3万吨,产值11.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4%和28.8%。

什么是海底森林?这要从多年前的经历说起。孙家存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长岛曾有过1亩海域纯收入达1万元的辉煌。捕捞船队遍布各岛,加上养殖户盲目扩大规模,单一品种、高强度的养殖,终于导致了1996年全县扇贝大面积死亡,并陷入连续多年效益失衡的怪圈。

“一方面是因为过度捕捞、养殖密度过大,超出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海水呈现富氧化;另一方面,海洋动物养殖过多,藻类消耗量过大,海底植被逐渐变少变秃,破坏了生态平衡。”长岛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敏说。

为恢复海洋生态平衡,长岛县提出“不能单打一,主要发展8大品种养殖”计划,出台了《关于在全县深入推进生态养殖的实施意见》,开始在岛屿上建立生态养殖基地,营造海洋牧场,发展藻类为主的海底森林。

近3年来,全县先后投资5亿多元,选择底质较好的沙砾底、石板底等海域,人工投石50万立方米,扩大海底布礁面积10万多亩,改造、扩大海底藻类增殖面积10万多亩。各种海藻以及岛屿间海域形成的50万多亩“海底森林绿色长廊”,为海珍品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长岛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利用了各种海水产品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海底森林源自投石和沉船,它使海带等藻类大量生长,形成了“海洋之肺”,这将使海洋生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即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中层养殖贝类、鱼类,底层养殖鲍鱼、海参、海胆等海珍品。

“海底森林的建设,正是控制养殖结构和比例、吸纳污染物并行的双赢之举。它在节能、环保、高效、高产出等方面,为长岛未来建设高端国际休闲旅游岛奠定基础。”姜清春说。

当前,长岛县正在全力推进100万亩海底森林和100万亩海珍品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据测算,建成后每年可从海洋中移除二氧化碳50多万吨,减少大量污染物。

立体生态化养殖之路

通过发展立体生态渔业,近3年,长岛县每年新增财政收入数千万元,并大大减轻了“三废”排放物。

采访孙家存时,他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身为东兴海珍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家存笑着说出烦恼————公司养殖的虾夷扇贝已由几天前的每斤9.5元涨到11元多,大连的买家仍然追着他要货。

“这不算啥,走,我带你看更高级的。”在东村大南山海域的100多个深水养殖网箱边,孙家存说,一个周长40米的网箱,年产3万斤肥鱼,产值40万元以上。说完,老孙瞄了一眼旁边停着的大马力渔船,感慨道:“现在,快用不上这大家伙了。”

据了解,2005年以来,东兴海珍品有限公司的产值增幅每年都在20%以上,去年更是产值过亿元,仅深水网箱养鱼收入一项就达数千万元,还出口海带1000多吨。从400万元资本的村级公司发展成固定资产3800万元的养殖龙头企业,他们走出了一条立体生态化养殖之路。

大钦岛乡党委书记孙华君认为,在经历了发展波折之后,长岛亟待通过立体生态化养殖模式,实现向高效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在转型升级面前,长岛人首先想到的是调整控制贝藻养殖结构和布局。该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研究所所长孙海林说,长岛以乡镇为单位,适度调整贝藻养殖布局,严格控制贝藻放养比例,达到3:7,即藻类要占绝对优势,可以逐步减少,但绝不低于一半。

要转型,离不开正确处理原良种保护与新品种引进之间的关系。长岛在切实保护好区域性名优海珍品种质资源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做好品种优化工作。

要升级,就要对百万亩生态养殖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长岛以北五岛为依托,采取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形式,向外海拓展养殖空间。加快建设北隍城岛、南隍城岛等5大生态养殖示范区。

目前,全县养殖海参8万亩、鲍鱼5万亩、海胆4万亩、虾夷贝12.5万亩、栉孔扇贝10万亩、深水养鱼网箱达240多个,已形成海带、海参、鲍鱼、海胆、虾夷贝等6大养殖品种立体化养殖的新格局。

“此外,长岛还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在贝藻兼养基础上积极推行贝藻吊兼养模式,即每间隔两吊贝类,放养一绳海带。”孙海林补充说。

“我们正加快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防疫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站建设,做好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水产苗种、饵料、药品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为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体系保障。”吴敏总结道。

通过发展立体生态渔业,近3年,长岛县每年新增财政收入数千万元,并大大减轻了“三废”排放物。目前,全岛有12种海产品为无公害产品,6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09年,全县渔业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57%,水产品总产量33.4万吨,产值达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和19%,增加值23亿元。水产品生产从业人员达到数千人,安置了80%以上的捕捞转产转业渔民,全县渔业步入了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双百万”需要“双支撑”

“鱼虾满仓,科技有方。号子一响,渔歌唱给党。”在长岛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反映出在发展百万亩海底森林和百万亩生态养殖基地过程中,科技和政府引导起到的“双支撑”重要作用。

姜清春介绍,长岛县海水养殖示范基地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长岛现代海洋渔业工程与技术产业化”项目,将历时5年以建设“双百万”为目标,通过科技带头示范,实现渔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然而在实践中,分散的渔民养殖体系应用科技的效果并不明显。长岛县从事养殖生产的集体和个体户有1000多家,生产经营分散、科技素质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为此,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长岛县先后成立了海带养殖协会、虾夷贝养殖协会和养鱼协会、海参育苗和渔业协会等近10个区域性民间联合协作组织,通过技术互助、民主决策等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目前,全县依靠协会实施的科技带动项目每年不少于2个,科技示范户近100个,年带动养殖户300多个,辐射全县各养殖业养殖户总数的90%以上。渔民协会从产前、产中、产后入手,及时分析研究生产及市场形势,为会员单位提供物资及种苗购进、饵料配给等多方面服务。有关部门以渔业协会为载体,建立乡村渔业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渔业技术推广站,在渔村配备渔业技术推广员,发挥了良好的凝聚作用。

同时,长岛县还通过典型引路、科技示范带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钦岛乡乡长于国功说,仅该乡就有科技示范户70多户,几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海珍品立体化养殖”、“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等数项新技术。仅“海带一绳多挂”技术一项,就使每亩产量提高25%以上,带动当地海带养殖业大发展。东兴海珍品有限公司参与的“离岸网箱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模式构建”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此外,长岛还借助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签署“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的契机,选择乡、村、队,建立科学试验点,推广示范各种经验。

如今,长岛已被确定为“国家海岛资源综合开发实验区”、“全国十大科技兴海养殖示范基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