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静海寺:辉煌与悲怆交织的警世钟

南京静海寺:辉煌与悲怆交织的警世钟

来源:文/吴猛 图/张文良   发布时间:2015-05-20 22:30:29 

采风团来到了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下的静海寺,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依伴着狮子山蜿蜒而过,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静海寺恰似画面上独特的一景。在这里,我们仿佛进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
南京静海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并赐额“静海寺”,宣示四海平静,天下太平。
初建时的静海寺规模宏大,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南京天妃宫,西临护城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等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殿阁耸立,飞檐交错,蔚为壮观。
此时的静海寺,是中国在海外执行睦邻友好政策获得空前的成功的历史见证,并标志着郑和下西洋实施“和平外交”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
静海寺有过它的辉煌时期,但当历史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时,它却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在此议约。《南京条约》这一由外国侵略者套在中华民族头上的沉重枷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而奴役中国打开了门户。
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还为守护军舰的英军送去酒食“慰劳”。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
此后的百年间,静海寺几经沧桑。清咸丰年间(18511861)193712月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痛遭兵燹,大殿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残垣断壁,几间僧房。它的兴废,无言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蒙垢遭辱。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存这处历史遗迹,决定仿明庙宇风格复建。在遗迹上新建过殿与正殿,修复僧房,占地面积628平方米。此后,经过扩建,在静海寺内设有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内容分为“硝烟北移,寇入长江”;“媾和议约,丧权辱国”;“沧桑百年,毋忘国耻”三个部分,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展室共陈列图片、史料、照片、实物173件,展线长50米,其中有条约签字的照片和《南京条约》全文。1996年距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南京各界人士纷纷在静海寺举行纪念活动,以洗百年耻辱。
静海寺集荣辱于一身,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后人应牢记国耻。

静海寺俯拍

纪念馆

静海寺内郑和纪念堂

静海寺碑刻

静海寺警世钟

静海寺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