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宝船”600年后在南京复建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33:29 

南京郑和宝船厂20日下午举行郑和宝船复建庆典,厂区内,一艘等比例、可进行远洋航行的“仿明代郑和宝船”主体已经复建完成三分之一,现场举行了宝船肋骨安放仪式。

江苏郑和航海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南京宝船厂遗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刚详细介绍了仿古宝船的特点,宝船总长71.1米,两柱间长48.42米,型宽14.05米,型深6.1米,满载吃水4.6米,排水量1600吨。自上而下设有二甲板、主甲板、艏艉楼甲板、驾驶室甲板、驾驶室顶板共5层,从主龙骨底到驾驶室顶板高15.2米。与目前世界上已建成航行或在建的仿古木船相比,不论是主尺寸,还是总排水量,都令人惊叹。

仿古宝船用中国传统的木船建造工艺建造,在船型上继承了福船船型的主要精髓,船底设内外主龙骨,艏艉部上翘,具有很好的适航性和稳定性,适宜海上远洋航行。“海舟以福船为上”,这是自古以来流传在中国造船界的一句话。宝船从船体外型看,与中国古代木质海船极为相似。

宝船设有六桅六帆,风帆总面积600平方米,按中国传统工艺制作,能利用来自各方向的风力,故有“船使八面风”之说。宝船所有纵向构件自身连接接头都是中国传统的“嵌入式钩形连接”,接头紧密、牢固,肋骨底部与龙骨衔接处开有“排水沟”,可防止海水从接缝处向船体内渗入。船体水密采用中国传统的捻缝工艺,所有材料是中国的特产桐油及麻丝、壳灰、竹丝粉、压缝钉等,缝口能经得起海水冲刷和侵蚀。

为满足海上航行安全和船舶入级规范要求,宝船使用中国传统建造工艺同时,还要满足中国船级社的规范和国际海事组织的相关国际公约要求,主船体设计还借鉴挪威船级社的规范。

仿古宝船尽管是一艘木船,为适应现代航海要求,设计装备了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比如配有导航雷达、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通讯导航设备,两台447kw柴油机通过变速齿轮箱与尾轴推进系统连接,确保航行安全。

宝船按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ve At Sea)要求,配备了完善的救生设备和消防灭火系统。全船人员居住舱室、活动处所、公共走道及机舱等都装有自动烟火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全浸没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等。宝船为全体乘员配备了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让全体乘员在茫茫大海上也不寂寞。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鼓楼区江东中保村一带的郑和宝船厂遗址是郑和宝船的制造地、起锚地。南京因为郑和下西洋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船舶制造和管理中心,中国帆船时代的造船技术及航海能力至此达到巅峰。

1405年7月11,大明王朝皇帝朱棣在南京颁旨下令郑和下西洋。庞大的船队从南京出发驶向大海,由此揭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

作为600年前明代宝船制造厂遗址所在地,2003年南京市鼓楼区就开始了复建郑和宝船的设计研究。200510月,由南京鼓楼区政府和新加坡金龙电子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复建仿明代郑和宝船工程项目的建造、管理、运营工作。公司计划20119月船体安装完毕,2012年底整理完工图纸,机电、风帆调试完毕,2013年开始进行航行试验。

南京市鼓楼区区委书记鲍永安说,60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在原来建造宝船的地方,由造船世家组成的建造队伍,用传统的工匠技艺复建这条郑和航海船队中最具代表性的木帆船,就是为了再现当年辉煌的海上交往,显示中国人的传统造船工艺及智慧,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彰显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采,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展示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经略海洋的传统,宣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发展的理念,展现中华和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