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沿海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较2003年减少约19%;赤潮累计发生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较2003年增加约83%。其中,渤海仍然是赤潮灾害的高发区。
为进一步做好赤潮的防灾和减灾工作,2004年国家海洋局将我国近岸的15个重点生态敏感区增设为赤潮监控区,全国沿海赤潮监控区总数达到33个。其中黄、渤海13个,东海11个,南海9个,从整体上扩大了对赤潮的监控范围。在监控区内开展了高频率、高密度的监测,对监控区内赤潮的发现率达100%,并及时发布赤潮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渤海的全年监测结果表明:去年,渤海赤潮高发期集中在6月,共发生赤潮12次,与2003年持平,但累计面积较上年增加了约13倍。其中,5月底至6月下旬,在天津塘沽附近海域至渤海湾中东部和北部海域爆发米氏凯伦藻赤潮,持续时间近1个月,累计面积接近3200平方公里;6月中旬,在黄河口附近海域爆发了棕囊藻赤潮和红色中虫益虫赤潮,面积分别达到1850平方公里和970平方公里。棕囊藻与米氏凯伦藻均为有毒藻类,它们在渤海引发赤潮尚属首次,但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损伤。
2004年6月11日~12日,中国海监飞机和船舶在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国家海洋局将赤潮发生信息立即通知有关沿海省、市,同时加大了监测力度,并发出《关于加强渤海赤潮监控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山东、天津、河北海洋厅(局)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做到“三个确保”,即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跟踪监测、监视,加大监测频率,密切关注赤潮发生、发展动态,确保对赤潮动态的有效监控;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和水产养殖单位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将赤潮对养殖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生物的检测,确保受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不流入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接到通知后, 山东和天津地方政府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积极行动,出动海监飞机、船舶对赤潮实施应急监视和监测,密切关注赤潮发展动态,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力地落实了“三个确保”。国家海洋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对此次有毒赤潮实施了有效监控和联合督察,减少了赤潮灾害损失,推动了赤潮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当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的措施得力,并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将赤潮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2005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