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渔灯节”祭海文化探析
山东蓬莱“渔灯节”祭海文化探析
编者按:
今年海洋文化盛会期间,中国民间海神信仰暨祭海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研讨会在我县隆重举行。诸多国内海洋文化专家、学者,围绕“祭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这一主题,共同交流海洋文化研究成果。
山东半岛的祭海文化以蓬莱市“渔灯节”、即墨市田横镇“上网节”、荣成市“渔民节”为代表,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每当海洋渔业生产春汛前夕,蓬莱沿海渔民举办大型的祭海节日“渔灯节”,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感谢大海赐予丰美的鱼虾。蓬莱“渔灯节”日渐兴盛,成为山东半岛沿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节庆活动。
据调查蓬莱“渔灯节”起源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根据我国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的灯会节庆派生而来,将节庆提前到正月十三、十四两天举行,变成送渔灯、渔家祭海的海洋文化习俗。
蓬莱“渔灯节”的举办地主要有新港街道刘旺村、潮水镇衙前村、原蓬莱辖区现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芦洋村、山后陈家村、山后顾家村、山后李家村、沙窝孙家村等,尤以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初旺)最具代表性,各地举办时间略有差异。
蓬莱“渔灯节”以往主要是在龙王庙或海神庙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主要形式有贴对联、祭海、送渔灯、聚餐等,重要的祭海和送渔灯则改在港湾中和渔船上举行。
蓬莱“渔灯节”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将渔民的“渔灯节”从传统“元宵节”中分离出来,变化为海洋文化特色的节日。因此可以说“渔灯节”是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渔民祭祀祈福活动,还是海洋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海洋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
蓬莱“渔灯节”奇特的祭海文化习俗,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山东著名民俗专家曼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渔灯节”,此外,鲁东大学曹艳英、李旭东教授等在《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书中,叶涛先生在《民俗研究》中以“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一文,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
蓬莱“渔灯节”被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的海洋民俗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日规模日趋扩大,参加人数日益增多,并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节庆节目的殿堂,从而使蓬莱“渔灯节”从山东半岛走向全国,极大地提高 “渔灯节”在全国的影响力,以至于蓬莱“渔灯节”这种地方性的海洋节庆,被冠以“烟台渔灯节”演变成区域性的海洋节庆活动,并对外宣传推介。
蓬莱“渔灯节”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创立品牌;2.“渔灯节”需与“渔家乐”共同推出;3.“渔灯节”文化资源需多方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