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阳光、沙滩、珊瑚礁、红树林……这些人们所熟知的海洋美景,正在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而受到威胁。在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无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在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指出,海岸原有的生态环境自身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例如海面以下的珊瑚礁和海岸上的红树林都能起到帮助抵御海洋灾害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对海岸不加选择地开发有可能对这些生物造成损害,从而降低沿海城市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过度看重经济发展而对海岸带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的情况并不鲜见。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地部分渔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在海南岛四周、西沙、南沙等海域擅自采挖珊瑚礁,致使部分岛礁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连续6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在雷州半岛西南沿岸——中国大陆唯一成片被保护的珊瑚礁区域内,珊瑚礁已经出现退化,珊瑚群落结构已发生改变,放坡和水尾角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分别比2004年下降了45.5%和65.5%。
在我国有着海岸“绿色卫士”之称的红树林的保护现状也令人担忧。红树林是海滨湿地的重要类型,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适应力强,在调节气候、防治污染、净化海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乱砍乱伐等因素,我国红树林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面积呈下降趋势。在我国红树林分布较集中的广西,20世纪50年代初拥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2001年统计为8375公顷,仅存37%。
近年来随着保护海洋意识的增强,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及公众对珊瑚、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09年以来,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部门,先后新建了8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2010年,国家海洋局继续组织沿海各级海洋部门开展生态监控区的监测评价和红树林栽培移种、珊瑚礁移植保护、滨海湿地退养还滩等典型海洋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显著提高了海洋生态系统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比如广西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于今年8月通过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0周年的评估。评估组认为,该保护区自1993年建区以来,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至2008年达818.8公顷,面积扩大了了12%,对保护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目前看来,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生物的总体生存形势依然严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地区和地方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然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早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的海洋专家都对此高度关注并发出呼吁。在此次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司长Mokhtar女士就提出要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保护珊瑚等海洋生物。她指出,在珊瑚礁三角区动议框架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正在携手对珊瑚礁开展更多保护,通过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保护珊瑚礁、海洋渔业,促进沿海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抵御海洋灾害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除了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之外,还需要在未来几十年中减少碳排放,降低海水酸化程度;防止海岸线附近农场的土壤及营养成分的流失;控制沿海地区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小而拥挤的岛屿;控制过度捕捞,特别是对处于海洋植物链顶端的掠食者的捕捞等,从各个层面减少、杜绝对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损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