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0:0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的职责,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实施了2001年度山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工作,根据监测监视结果及相关资料信息,对我省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1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随着我省“海上山东”建设战略的实施,海洋在我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和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希望通过《2001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更加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宋修武

1、概述


--------------------------------------------------------------------------------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与日本、朝鲜、韩国隔海相望;全省大陆海岸线长约3,121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沿海岛屿326个,岛屿岸线约737公里,岛屿面积136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旅游资源丰富。

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的十年来,全省的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200亿元。其中,渔业产业总产值约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海洋渔业产值占全省海洋经济的58%;海洋运输、盐与盐化工、矿产、油气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为42%。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岸海域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污染损害事件频发,赤潮灾害不断。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沿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保护的职能,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使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缓,但局部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监测结果表明,2001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主要以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为主,但重点海湾、河口等局部海域污染较重,环境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污染物质是营养盐、有机物、石油类和重金属。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尚处于良好,基本未受到污染。
2、排海污水和污染物


--------------------------------------------------------------------------------

2.1 陆源排污

2000年,山东省沿海7市排放废水总量6.2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67亿吨,生活废水3.60亿吨(图2.1~2.2)。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直接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7,840.85万吨 ;混合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1.16亿吨(图2.3)。

2000年,沿海7市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质总量为55.21万吨。

排海的主要污染物质分别为:有机物(COD)37.35万吨、悬浮物15.31万吨、氨氮2.12万吨、油类2,183.23吨、磷酸盐1,851.60吨、挥发酚179.44吨、硫化物58.35吨、铅11.48吨、氰化物3.94吨、其他物质111.96吨(图2.4)。

2.2 海上排污

海上污染源主要有船舶排污、海洋倾废、海洋工程、石油平台溢油、海水养殖等。

2000年,山东沿海实际使用的海洋倾倒区13个;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共签发倾倒三类疏浚物、骨灰许可证52份;全年倾倒废弃物567.2万立方米,倾洒骨灰180份

3、海水环境质量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些废弃物的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


2001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除局部海域污染较重外,绝大部分近岸海域属清洁海域和较清洁海域;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质是营养盐、有机物、油类和重金属。
3.1 营养盐污染

氮、磷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元素,在正常情况下,其在水体中的含量较低。当污染物的排放使海水中氮、磷的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引起海域富营养化,导致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海域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严重的甚至引发赤潮灾害,给水产养殖、旅游等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2001年,山东近岸局部海域营养盐含量超标。其中胶州湾、威海湾的无机氮;胶州湾、威海湾、芝罘湾海域的磷酸盐均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3.2 有机物污染

海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些物质排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而在缺氧条件下会发生腐败分解,恶化水质,破坏水体。
3.3 油类污染

油类(主要是原油、各种燃料油、润滑油及动物油脂)是海洋中最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之一,也是海洋污染防治最早关注的对象。

2001年,山东近岸绝大部分海域水质未受到油类的污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3.4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元素是无机有毒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水体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重金属污染了水体,可在生物体中富集,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能逐级在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增加其含量。

2001年,山东近岸除局部海域铅污染较重外,基本未受到铜、汞、镉等重金属污染
4、海洋沉积物质量


--------------------------------------------------------------------------------

海底是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海水中的大多数污染物最终沉积在海洋沉积物中,所以海洋沉积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底栖生物和海水水质,进一步影响到人类健康。

2001年,山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基本未受到污染
5、海洋生物质量


--------------------------------------------------------------------------------

海洋生物是海洋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海洋大多数有害物质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在生物体内累积、残留,并通过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001年,山东近岸30个生物质量测站监测结果表明,除部分测站生物体内镉、砷含量略高外,绝大部分测站生物体内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6、海洋赤潮灾害与海洋污染损害事件


--------------------------------------------------------------------------------

6.1 赤潮灾害

据统计,1995年8月至今,黄渤海海域共发现赤潮58起,其中渤海46起、黄海12起,累计灾害面积近30,000平方公里;山东近岸海域共发现赤潮15起(见图6.1)。

2001年,山东近岸海域发现的主要赤潮灾害有:

2001年6月11~12日, 胜利油田二号平台附近发生5平方公里的无毒夜光藻赤潮;

2001年7月7日, 青岛胶州湾口发生9.8 平方公里无毒红色中缢虫赤潮;

2001年7月8~12日, 青岛旅游码头、竹岔岛、团岛以北至黄岛附近海域相继发生了无毒红色中缢虫赤潮。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来,山东近岸海域发生溢油事件近30起,其中重大溢油事件16起,总溢油量超过3,500吨。

2000-2001年,山东近岸海域发生重大溢油和渔业资源污染损害事件5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亿元。



6.2 海洋污染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来,山东近岸海域发生溢油事件近30起,其中重大溢油事件16起,总溢油量超过3,500吨。

2000-2001年,山东近岸海域发生重大溢油和渔业资源污染损害事件5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亿元。


7、海洋自然保护区


--------------------------------------------------------------------------------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的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包括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所在区域;高度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区域或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以及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1)维持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确保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山东海洋自然保护区已达8个,总面积461,757公顷。

2005年1月11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