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粘的藤壶

来源:舟山科普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52:42 

唉呦!这石头怎么长满了小火山呀!这是我们在海边的礁石上常见的景象,这一个个的小火山口,原来都是「笠藤壶」。「藤壶」属于甲壳动物的蔓脚亚纲(Cirripedia)中的「围胸目」(Thoracica),这一群奇特的动物包括了有柄的「茗荷类」、无柄的「藤壶类」及「花笼藤壶」等。

蔓脚类的外形,很难让人跟它们其它甲壳类的亲戚,如虾、蟹、海蟑螂等联想在一起,因为在它们体外有石灰质的壳板包覆着,看不到身体。以经常出现在海边浮木上的「鹅茗荷」为例,它们的外形为一根可以伸缩的肌肉长柄上,长着五片白色壳板组成的头状部。而当我们打开这个头状部,可以见到里面身体有点像仰躺着的虾子,它们的附肢称为蔓足,细长而有相当发达的细毛状分枝,让它们可以从头状部顶端的开口伸出,在水中捕捉食物。

另一种常见的茗荷类,是潮间带礁岩区高潮线的石缝中常常可以见到的「龟爪藤壶」。龟爪藤壶属于「铠茗荷科」,在它们强壮的柄部表面,有许多细小的鳞片保护。在许多海边的乡镇及离岛,它们还是相当有地方特色的「名产」呢!茗荷类的食物包括有机物的腐烂碎屑、细小的底栖生物,以及包括本身幼体在内的浮游生物,例如硅藻、鞭毛藻、放射虫及甲壳动物身体的碎屑等。在海洋的表层,茗荷类经常出现在浮木、浮标上或船底下,搁浅在海边的浮木,甚至宝特瓶上,偶而都可见到它们成群附生其上。

而在海洋底层,有一些茗荷类则以蟹类或贝类的硬壳做为附生的基底,例如来自深海的「拟泡型长螯蟹」背甲上,就屡次发现有长达10公分以上的「司氏铠茗荷」附生,形成犹如蝎子般的奇特外形。此外,蟹花茗荷更是蟹类背甲上经常出现的常客。在缺乏坚硬底质的深海中,能够安全着生的底质可说是「寸土寸金」,因此纤细的柳珊瑚枝及海胆棘刺也成为茗荷类附生的基质,柳珊瑚枝上常可发现一些壳板部分退化的薄板茗荷附生,头帕海胆棘刺上则常见柄部极短的「大板茗荷」。

花笼藤壶一般都出现在较深的水域中,我们发现它们也经常附生在头帕海胆棘刺上。它们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类祖先特化而来,它们的柄部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内,体壳呈现不对称的外形,一般的体形都很小,壳高及壳宽往往仅有几公厘。

藤壶类也是由外形近似茗荷的有柄类祖先特化而来,它们的柄部同样已退化包藏在外套膜内,头状部的壳板则增厚且愈合成「火山状」。在顶部的「火山口」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组成的活动壳板,由肌肉牵动开合,藤壶可由此伸出蔓脚捕食。组成「火山壁」的壳板并非实心构造,由底部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组成。「火山」内的藤壶身体与茗荷类一样,像一只仰躺的虾子,蔓足在上朝向顶部的开口,主要捕食浮游动物中的桡脚类及蔓足类的幼生为食。由于藤壶的幼生会受母体诱引而着生,因此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布满岩石表面。较深海域的藤壶也和茗荷类一样,经常附生在蟹类及贝类的壳上,尤其藤壶体高较低,底面积大且壳板坚实,因此附生的数量、面积及位置都较茗荷类更占优势,许多种类甚至能专门附生在遨游大洋的鲸类及海龟身上。

藤壶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污损生物」,它们的附着对于在海水中航行的船只及抽取海水冷却的工厂而言,都是极大的困扰与负担,全球每年都得耗费极庞大的人力及资金在清除藤壶上,而防止藤壶附生的各种科技及涂料,也持续在研发当中。由于它们超级的附着力及坚强的生命力,这场人与藤壶的战争,恐怕还得继续下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