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军:抢抓蓝色机遇 占据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7日下午,十大卫视山东蓝色经济半岛行来到烟台,对烟台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作为唯一参加活动的网络媒体——齐鲁网的记者在烟台期间就烟台蓝色经济等问题采访了烟台市常务副市长郝德军。
齐鲁网: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请介绍一下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
郝德军:自去年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烟台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迅速掀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热潮,使蓝色经济成为烟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引领和强大动力。
烟台海洋经济基础好,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巨大潜力,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前面,承担更大责任。为此,我们提出了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定位为"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连接中日韩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就是要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蓝色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点,综合服务的重要聚散点,技术创新的重要辐射点,国内外市场重要的联结点;"连接中日韩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就是要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立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就是要按照国际滨海旅游一流水平规划建设,依托自然资源,融入历史和海洋文化元素,打造中国北方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海岸,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就是发挥烟台在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生态和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国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文明做示范。
在发展空间上,我们按照陆海联动、统筹发展的理念,把1.37万平方公里陆地与909公里海岸线、2.6万平方公里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建设,提出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的思路,确立了"一核两带"蓝色经济发展大格局,即全力构建蓝色经济核心功能区和沿海隆起带、战略支撑带,推动由陆地向海洋、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跨越,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
在产业布局上,我们提出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引领,以园区、基地和企业为载体,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确立了构筑"343"蓝色产业大体系,即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三大战略优势产业,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临港加工制造四大骨干支柱产业,突破发展生态环保、海洋新兴服务、海水综合利用三大新兴高端产业的蓝色产业发展重点,并保持产业选择的开放性,把优势产业带动作为强海之基。
齐鲁网:蓝色经济区建设,走向海洋离不开港口,烟台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为大家介绍一下烟台港?以及烟台港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郝德军:烟台港是环渤海港口群主枢纽港,全国沿海25个重要港口之一,辖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和蓬莱港区四大港区,拥有胶东半岛北部百余公里深水岸线资源。现有各类泊位8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5个,泊位最大水深-20米。2007年烟台港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由此跨入了全国亿吨港口行列,成为全国沿海港口第11个、山东省第三个亿吨大港。2009年9月,烟台港获批成为全国第13个保税港区,是目前全国第一家以出口加工区和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2009年烟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3亿吨、集装箱140万标箱,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580万吨,预计全年完成吞吐量1.5亿吨。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烟台港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烟台港将加快西港区、龙口港区等大型深水码头的建设,全力打造港口核心竞争力,加快由亿吨大港向一流强港转变,由接卸型港口向区域性保税物流平台转变,逐步发展成为内贸、外贸兼顾,近洋、远洋协调发展的中国北方重要枢纽港,为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齐鲁网:烟台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湾三岛",介绍一下这"三湾三岛"是如何布局的?
郝德军:海湾海岛是蓝色经济由陆地向海洋跨越的前沿。烟台沿海分布着太平湾、龙口湾、庙岛湾、套子湾、芝罘湾、四十里湾、丁字湾等七处面积较大的自然海湾,岛岸线占全省的44.2%,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72个,是发展蓝色经济的宝贵财富和开发亮点。对此,我们将海湾海岛开发作为现阶段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各有侧重的开发港口物流、生态养殖、旅游休闲、临海工业等功能,提出使海湾真正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战略依托湾、产业依存湾和生态涵养湾。长岛依托独有的岛群资源,加快推进"四个一百万"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国际休闲度假岛规划,全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岛。龙口人工岛群35.2平方公里用海是山东省第一个获批的集中集约用海区域规划,也是迄今我国最大的海上人工岛群规划。牟平加快养马岛和滨海地带开发,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商务休闲岛,"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烟台东部新城,目前投资20亿元的2.3万亩沿海滩涂整理,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吹填造地6000多亩;投资8亿元的礁石滩海岸开发也已开工。莱州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园融合发展,莱州港二期扩建、莱州华电等项目顺利实施。丁字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海即大桥主桥建设工程量过半,莱阳南海新区开发全面启动,丁字湾区域建成后将成为青烟威三市的"后花园"、半岛一体化发展的对接点和蓝色经济区南部新亮点。
齐鲁网:烟台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郝德军: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沿海国家和我国沿海省、市竞相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强国、强省、强市战略,新一轮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的市场、技术、人才竞争全面升级。从山东半岛看,当前沿海七市面临大的环境相同,但发展的基础各异,未来烟台与青岛、日照、威海、潍坊竞争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如不能尽快在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海洋新兴产业及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们与青岛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将由此拉开,因此,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迅速破题并快见成效,占据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二是发展层次亟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发展的理念和方式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相比青岛拥有全国1/3的海洋高级专业人才和60%的涉海领域院士,烟台海洋人才不足,科研力量有待加强,科技投入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生态环保压力加大。沿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随着蓝色经济特别是临港工业快速发展,使近岸海域受到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污染物质通过工业直排口、城市地下生活污水管线、河流、海上油(气)田、船舶、海洋倾倒、养殖等途径排海,存在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另外,赤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繁,监测预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齐鲁网:因海而兴的烟台,是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地处黄渤二海的城市,拥有全省近1/3沿海县市区、全省第二的海岸线、全省第一岛岸线和全省唯一海岛县的城市,这些天然优势为烟台打造"蓝色梦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和平台,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烟台如何赢得先机?
郝德军:烟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决定了烟台理应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抢占先机、走在前面。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抓住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把烟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将烟台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为此,我们提出了"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先行一步、走在前面"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主动赢得先机,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组织机制保障。成立了烟台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协调小组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负责推进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筹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蓝色经济研究会,搭建起决策咨询和研究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突出发展规划引领。出台了《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编制实施了《烟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试行)》,明确了烟台蓝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开发布局和主攻方向。三是突出重点产业发展。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蓝色产业的支持,加快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09年,全市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值120亿元,增长39%;港口货物吞吐量1.69亿吨,增长15.2%;海洋新兴产业产值75.4亿元,增长16%,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产值12.1亿元,增长18.4%。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544.6亿元,增长13.5%;港口货物吞吐量过亿吨,增长31%;海洋装备制造业产值72.1亿元,增长20.2%;海洋新兴产业产值45.3亿元,增长16.4%,其中风电总装机容量达4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的10.2%。四是突出载体平台建设。把看准的事紧紧盯住,推动有条件、有基础的事项快速突破,突出特色抓出亮点,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以项目、园区、平台和企业"四个一批"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推进总投资1320亿元的66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省级船舶工业园等23个蓝色经济重点园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核电研究院海阳分院等18个蓝色经济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东方海洋等一批蓝色经济龙头企业和特色企业。五是突出重点区域开发。就是将海湾海岛开发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设。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实践载体,积极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培育产业聚集新高地,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努力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上率先突破、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