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书坚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4日,十大卫视山东蓝色经济半岛行来到青岛,对青岛进行采访。作为唯一参加活动的网络媒体——齐鲁网的记者在青岛期间就青岛蓝色经济等问题采访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书坚。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0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58.9亿元,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增长19.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9元,分别增长9.3%、8.7%。目前看,今年的形势明显好与去年,1-6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9%。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总书记对山东、也是对青岛的殷切期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边研究、边规划、边推动,确保蓝色经济区建设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齐鲁网: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优势?
王书坚:青岛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区位和自然条件优越。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滩涂375.3平方公里,海岸线711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山、海、城、文、商"完美结合,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青岛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8家,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有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7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都在青岛发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洋科技城。
三是海洋产业初具规模。多年来,我市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海洋生物产业迅速崛起,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是我国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四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齐鲁网: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前期主要工作和成效?
王书坚:一年多来,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推进。总书记讲话后,我们立即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立足青岛海洋科研、教育等优势,研究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了常设专门办事机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编制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创意承办了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二是坚持高端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市全面部署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238亿元,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41:44调整为10:36:54,三产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个点;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和园区加快推进,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竣工投产,武船重工海洋工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712船舶电力等项目加快建设,前湾港区新增6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董家口港区全国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加快建设,前湾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初展形象。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105亿元,占GDP比重在2.1%左右,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2个获得一等奖。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青岛高新区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蓝色经济区支撑条件。2009年,实施了34项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新建排水管网265公里,投资额超过前10年总和,全市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海湾大桥主要结构基本完成,海底隧道主线全线贯通,2011年实现通车。青岛地铁一期、环湾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
齐鲁网: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王书坚:一是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试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理解总书记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观念,它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好的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求。我市将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承担起探索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模式先行试验的任务,重点是做好四个先行:
体制改革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在海洋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先行,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先行,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高青岛及半岛城市群国际化水平。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核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将结合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有效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陆海空综合交通枢纽、高端海洋科技服务平台和良好产业基础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与半岛各城市间的良性互动,争取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更好地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我市将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作为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重点是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三是培育高端产业,建设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将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高端产业。一产方面,重点发展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十大产业;三产方面,重点突破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会展业、金融业等六大产业。同时,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搞好金融、法律、中介、总部经济等配套服务,将青岛建设成为胶东半岛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生态系统,人类已经饱尝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必须成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前提。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宝贵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在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把保护与改善胶州湾海域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胶州湾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我市将大力整治入湾河流,实施沿河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工程,逐步完成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环湾岸线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统一胶州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加强综合治理,建设胶州湾湿地保护区,搬迁改造污染企业,建立环境总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实现胶州湾功能区环境稳定达标。
五是突破深海发展事业,打造我国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进入21世纪,深海技术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目前,我国深海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发展深海高新技术是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需求。
青岛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立足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重点在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深海运载等方面,突破一批前沿关键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我国深海重大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试以及服务深海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国家级平台,建设成为我国发展深海产业的重要技术储备基地。
齐鲁网: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点措施?
王书坚:一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十大关键技术,实施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高端产品开发、海洋新材料开发、海洋工程装备与特种船舶关键技术研发等十大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完善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保障、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平台、"人才强海"战略等六大保障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空港、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陆海相连、空地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电源与电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选择多元的电网体系;加强水源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利用中美、环东亚海底光缆青岛接入点和高性能数据计算平台,建设数字信息港,发展数据服务外包,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信息基础平台和区(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财政税收支持、土地和海域利用优先、知识产权保护和奖励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搭建好服务平台。
四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蓝色经济区快起步、起好步、早见效,加快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兴海洋产业项目,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与仪器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争取用3-5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重点项目库,实现规划一批、推进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以重点项目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