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低赤潮沉海底

来源:金羊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58:53 

今年发生大梅沙海域的、近年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赤潮目前已消退,大梅沙海滨公园已正常开放。与此同时,深圳东部的葵涌、大鹏、南澳等地出现大面积赤潮。有关专家说,这几个地方的赤潮是同一个类型,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赤潮大量繁殖时,会使局部海域出现缺氧,往往会造成鱼类死亡。
大梅沙海洋公园管理处媒介负责人杨小姐昨天对记者说,这次在大梅沙海域发生的赤潮是近年来历时最长的一次,前后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仅如此,赤潮发生的面积也较大,最高时达15平方公里。杨小姐说,本月4日,大梅沙公园的赤潮一度消退,他们以为情况会好转,没想到,大阳一烤,赤潮现象重又出现了。他们经询问专家得知,这是因为今年的赤潮与往年的流动方向不一样,往年赤潮是平行移动,今年的赤潮是上下移动。气温低时,赤潮移到海底;气温一高,赤潮又重新上来了。
而8月11日,位于龙岗区葵涌街道沙鱼涌港口及土洋油气库附近海域出现赤潮,目前面织扩大到1平方公里,其中葵涌街道与大鹏街道交界处海域的赤潮格外明显,可清楚地看到海水一片蓝一片红。从上周开始,南澳街道部分海域也有赤潮,随后几天一直蔓延,目前月亮湾水域的双拥码头、香港部分水域也出现赤潮,面积有七八平方公里。
葵涌、大鹏、南澳等地先后发现赤潮现象,它们与大梅沙海域发现的赤潮有何关联呢?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周凯博士昨天告诉记者,海洋赤潮的类型有很多种,经过他们检测,在盐田大梅沙及龙岗南澳等地的赤潮均为“锥状思似藻”,是同一种类型,但由于海洋洋流非常复杂,他们也不能完全断定,南澳等地的赤潮是大梅沙漂移过去的。
周凯博士对记者说,发现赤潮现象后,他们每天都要派人去现场取样化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锥状思似藻”是无毒的,除了少部分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外,对人体的健康不会有影响。周凯博士还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渔民,赤潮大量繁殖时,会使局部海域出现缺氧现象,往往会造成鱼类死亡,他希望渔民们要密切关注这一情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