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形成岸基为主、海空为辅的立体打击航母火力网
中国必须保持“和平半径”
聚焦我军7月密集军演 本刊专访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7月份,中国军方先后在东海、黄海、南海地区密集举行一系列演习,内容涉及实战背景下的对抗、保障、支援等。这一系列演习和7月底美韩军演形成微妙对照。中国军队连续进行的多次区域性、军种性军演,其密集程度为历年来少见,军演见报的频率大大高于往年。
中国军队如此密集军演,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周边形势?几次军演有哪些前所未有的特点?军演背后我国的战略意图何在?
解读:数个“第一”与“之最”
《齐鲁周刊》:7月中旬,中国在黄海进行首次战时军事交通应急保障演练,采用战时铁路轮渡装载,在中国军事交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演习的目的是什么?释放出什么信号?
李杰:此次代号为“交战─2010”的应急保障演练7月18日在烟台某码头铁路轮渡火车装载舱举行。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接到“我军海上输送船队在航行途中遭受敌方远程攻击,急需紧急救援”的指令后,立即派出四架救助飞机、四艘救助船等救助力量,全速奔赴现场。
此次军地联合演练旨在加强自身国防力量。一般民用主要陆上、水上、空中相关设施装备,都需适应军用标准,路宽、路面和码头能否适应武器装备需要都有相应规定。黄海地区码头、水文数据也需要军地两方面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以备战时需要。
中国这两次军演发出强烈的信号很明晰,国力的提升不可遏阻,靠近也不行,此次军地联合演练是检验国防动员能力、是针对战时应急情况的战备演练,也是对外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必须保持和平半径,在核心利益区域,不容挑衅。
《齐鲁周刊》:7月下旬的南海演习创造了许多海军史上之最,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李杰:7月26日,由南海舰队组织的海军多兵种合同实兵实弹演练是海军历史上参训要素最全、实射导弹最多、信息化程度最高、电磁环境最复杂的一次联合对抗实战化演练。
微妙的武器选择
《齐鲁周刊》:南京军区炮兵部队7月25日在黄海附近,举行大规模远程火箭炮打击演习,为首见。演习时间正巧是美韩军演的第一天,有反舰导弹不用,解放军为何选择“炮轰黄海”?
李杰:参演的火炮为国造,是解放军陆军中远程火炮的主力,经由演习对其进行全面检验。这是2006年装配南京军区的PHL03式远程,射程150公里。
新型远程火箭炮具有覆盖面广、杀伤力大、火力密集等特点,尤其是配置制导弹药,可以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如果部署为岸炮时,可以对附近海域的舰艇目标进行火力拦截,具有强大的滨海作战能力。
火箭炮虽不及导弹,但其成本低,具有射速大、火力猛以及突然性和不受电子干扰等特点,密集发射,弹如雨林。台湾火炮专家说,面对150公里火炮射程,美军舰队需保持200公里安全距离,依次类推,解放军还有射程更远的火炮,一旦使用,其火力覆盖范围抵近第一岛链。解放军这次演习,等于向美宣示“编队最好不要进入第一岛链。”
《齐鲁周刊》:我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如何?
李杰:这几年,随着新式装备的不断投入使用,包括大型水面战舰、潜艇、技术日益先进的导弹、战斗机、舰载机等的研发,武器性能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不战而屈人之兵”
《齐鲁周刊》:我军7月密集军演,相关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哪些直接效果?
李杰:随着日韩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美国在这一亚太地区的话语权有所减弱,美国的东北亚战略受到挑战;美国借“天安号”事件,联合韩国在黄海军演,美国近期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进入到了一个高潮,挑起天安舰事件让中国施压朝鲜,制裁朝鲜造成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之后环太平洋军演,意图遏制中国冲出岛链,走向远海。
最近美国国务卿在越南公然称南海问题是美国的利益所在,直白地表明美国插手南海问题,近期美国不断在中国周边搞事就是出于对中国实力上升之后的反击、围堵和遏制。所以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击,维护国家利益。
此前,由于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多次发表声明,坚决反对韩美两国在毗邻中国的黄海进行包括反潜在内的大规模军演,最终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隶属于美国第7舰队的9.7万吨级“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将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日本海)进行联合演习。南海演习中,三大舰队主力齐聚南海,显示解放军未来或将以军事手段维护南海和平,而同时也是以武装力量的实力彰显,为外交提供后盾支持。
《齐鲁周刊》:近期我国军队如此频繁军演,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将对周边战略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李杰:近期,中国受到的武力威胁在加大,自然就要提高应对训练的次数和层级。媒体曝光率也在增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