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打造蓝色休闲之都

来源:威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05:50 

国际海水浴场游人如织

整“帆”待发。

霞光里的垂钓者

面朝大海,惬意闲谈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731日,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迎来6万人次游客,成为今年的最高峰。连日来,随着持续高温天气,国际海水浴场成了人们戏水、纳凉的好去处。

炎热的夏季,我市的蓝色休闲经济也随之升温———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海边、沙滩人山人海;酒店、宾馆一房难求……

“这里的夏天,凉爽宜人,身处其中,身心畅快,真的很适合休闲度假。”很多外来游客忍不住赞叹道。据统计,我市一年接待游客约18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多亿元。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格局中,我市正立足海洋优势,丰富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蓝色休闲产业,叫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

游客纷至沓来,盛夏休闲经济热

83日早630分,张利像往常一样驱车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购买食材。年初,他从姐夫手里接过在国际海水浴场附近的“12把椅子”餐厅,餐厅一半是西餐一半是海鲜、烧烤,他认为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招揽到中外游客。

30斤蛤,20斤扇贝,10条鲤鱼……虽然是第一年接手这个餐厅,张利已经对顾客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张利的顾客有一半是外国人,所以他请来了专业西餐厨师,还找来了会英、俄两门外语的远房表妹,就连张利递过来的名片也是俄文的。“俄罗斯人居多,他们大多是包机来威,住在附近的金海湾、自由东方等宾馆,他们喜欢游泳后上岸吃点东西、坐一坐,一看到我这俄文招牌就来了。”张利说,这个季节正是国际海水浴场外国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在海边的俄罗斯人能有700800人,他的餐厅每天接待50余桌客人,有时不少客人来了还没有位置。如今,他正在规划扩大餐厅的规模。

张利仅是众多掘金休闲经济的群体之一。

近日,记者在国际海水浴场和市区各大景区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熙熙攘攘。据了解,我市每年接待的游客有80%集中在夏季,7月至9月来海滨休闲旅游度假的游客是平时的5倍。

83日上午,记者在刘公岛码头外看到,停车场停满了车辆,其中约半数挂外地牌照。威海至刘公岛航线的旅游船只来往穿梭于旅游码头至刘公岛之间,卸下客人后又载满一船客人。在旅游码头内,游客正源源不断地从剪票口走出候船大厅排队上船,进岛的旅游船只也相继离港。据统计,进入7月份以后,威海至刘公岛航线旅客运输量日渐增多,船舶日航行突破500艘次,日运送旅客突破5万人次。同样,西霞口动物园也迎来了旅游客流高峰,近10天来,日均游客达两万多人。

“由于游客量骤然增多,跟团游一般提前一周预订才有效,由此直接带来了酒店客房入住率攀升,旅行社需要提前半个月为旅客订好房间。”威海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7月份以来,位于海边的不少饭店的入住率大幅上升,五星级的金海湾国际饭店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爆满现象,市区内一些酒店,如新闻大厦的入住率也基本达到100%。饭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将来临的两大赛事给威海旅游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与以往占据主力的欧美游客相比,今年日韩客人有大幅增加。

凉爽的天气,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乘坐旅游包机到威海消暑度假。为方便更多游客来威,6月底至7月初,威海相继开通至沈阳、哈尔滨、大庆、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等多条旅游包机线路。

发展休闲产业,威海得天独厚

日前,我市向世界发布了“蓝色休闲之都 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口号。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在阐述这一城市品牌传递的内涵和理念时表示:“蓝色,是威海的本色;休闲,是威海的未来;宜居,是威海的追求。”

629日,“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经过第一阶段的客观评价,威海在287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据了解,该评价指数是对城市休闲功能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测算,反映一个城市的休闲环境、休闲条件、休闲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公众对城市休闲的认知度。

天赐威海,众心向往。发展休闲产业,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威海阳光充足,沙滩细软,海岛秀丽,温泉众多,城、山、海、岛、滩、湾、林、泉等独具特色,特别适合发展旅游、文化、娱乐、服务和体育等休闲产业。

威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不干燥,不潮湿,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威海全年平均气温12℃,夏季平均气温为22.8℃,海水温度最高为28℃。优越的气候环境为威海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威海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赫赫有名。走进威海,红花绿树,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美丽的威海先后被授予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首批“国家园林城市”、“迪拜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作为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从环保部门监测的空气质量报告看,去年,威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居全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1天,其中162天为“优”。在17地级市空气质量月评中,我市市区空气质量连续12个月保持第一名的佳绩。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威海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刘公岛、西霞口、赤山、银滩、大乳山等众多知名景区点,仿佛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滨海度假带。我市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线,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整合、构建六大旅游圈,将千公里海岸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幸福海岸旅游线。

与邻近的青岛、烟台、大连等城市相比,威海发展休闲产业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中小城市,威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更紧凑的城市规模,更适合步行的城市格局,兼具城市的便利性和乡野之趣,对于旨在享受生活、追求自然的休闲和度假者来说,这样的城市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气候、自然环境是避暑旅游的前提条件,但要想让游客留下来,后天的环境塑造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休闲产业,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城市交通越来越便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提升着我市的休闲旅游品牌。据了解,目前,威海已经培育起了以温泉、游艇、垂钓、渔家民俗等“亲海”主题的滨海休闲度假产业,以高尔夫、沙滩排球、帆船、潜水、环海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为主的休闲体育产业,以梦海、神游华夏等品牌为主的特色演艺产业,以国际人居节、国际渔具博览会、中国建筑设计大奖赛、中国时装设计大赛等品牌节会为主的节庆会展产业;同时,与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也比较发达,独具特色的休闲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便利的交通设施是游客出行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市已经实现海、陆、空全方位的大交通构架。北到哈尔滨、南到福州、西到太原,我市已与多个城市实现长途客车对跑;铁路方面,开往北京与武汉的列车,实现了北上南下的格局;国际机场每天10多个航班,辐射北京、上海、长春、广州等地;市区形成纵横贯穿的交通网络,公交和短途客运可以直抵市区主要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突出特色,叫响“蓝色休闲”品牌

休闲是新兴经济的未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休闲产业将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

“休闲产业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目光转向了发展休闲产业。”山大威海分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主任、休闲研究所所长吴文新说,虽然威海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空气、沙滩、海岸等,但是这些自然条件,世界的很多海滨城市都拥有,威海如何在众多海滨城市中突围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应当成为各方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明确人们在威海休闲什么、享受什么、消费什么。

市旅游局副局长姜宏伟说,旅游是休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但目前,威海旅游仍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城市旅游配套设施比较紧张,缺少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特色街、美食街和商品购物街;自驾车停车场不足,缺少为散客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弱小散差”“群山无峰”,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部分景区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初级阶段,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

吴文新认为,打造蓝色休闲之都,应注重统筹规划,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到让全民共享休闲。首先在长期统筹方面,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半岛的整体规划下,威海想要发展的休闲产业、打造的休闲之都,应该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日照等城市区别开来,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特点,突出比较优势,做出长期的战略规划。其次是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威海的传统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海文化。威海应调动一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第三是共享休闲方面,休闲是增强幸福感的一种途径,通过休闲,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更有利于和谐。而在城市中,普通市民的休闲往往是一个城市的短板。让普通市民首先畅享城市的文化、休闲活动更为重要。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城市的活广告,当外地游客来到威海,看到市民的休闲生活很愉快,他们就会很想加入到其中,这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威度假、休闲、创业。吴文新说,威海在打造休闲产业方面,应更注重回归自然,不应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最重要的是让很多在大都市中情绪紧张的人来到威海能感受到和谐与舒适。

“打造休闲文化品牌,需要更优良的基础设施和载体来支撑。”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威海的文化娱乐活动虽然十分丰富,但还缺少一个能吸纳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载体。

谈到这一问题,姜宏伟表示,我市将培育一批新兴高端休闲产业,如鸿建、西霞口、赤山等集团发展海水热疗,赤山、好当家集团的垂钓基地建设,伟德山、好当家滑草场开发规划以及昆嵛山、大乳山、华夏城滑雪场规划等。同时着重推进旅游与交通、港口、海洋、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如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刘公岛爱国主义文化、大乳山母爱文化、法华院传统佛教文化、圣经山道教全真派历史文化、天沐温泉生态养生文化、仙姑顶玉文化等内容都更待深挖。“酒香也怕巷子深。”姜宏伟说,我市还要继续加大力量对外推介,宣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目前,他们正在为举办第四届中俄(威海)滨海旅游度假论坛做相关准备。

据了解,围绕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我市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威海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三五年内威海旅游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荣成市将突出海洋养生特色;文登市定位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乳山市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环翠区突出城市旅游和生态特色;经区打造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中心;高区打造特色滨海休闲度假带。

如今,美丽妖娆的威海正朝着“蓝色休闲之都”阔步迈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