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赤水天后宫

龙岩赤水天后宫

来源:天下妈祖   发布时间:2015-05-20 23:15:56 


赤水天后宫,位于龙门镇赤水村北,紧靠岩永公路边。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是我市现存最大的妈祖庙。
赤水天后宫座北朝南,是一座三厅二回廊,抬梁式木构架三层楼阁式建筑,整个中厅面阔九间,进深八间,通房三十米。正厅系夹墙式建筑,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正厅夹墙内设有九间房子,既可储存粮食,又可住人,十分方便实用。正厅四周迥廊起防护大厅作用。正大门称“山门”,山门两侧各有一壁画,边上是两个侧门,大门之内依次为戏台、天井、月台、正厅。厅中柱子及屋顶横梁均雕着精致的图案,正厅天花板上有龙凤呈祥及水波纹图案,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正左、右各有一竖拱形侧门,上书“清河宝地”、“湄州别境“,该宫前厅正背中部有一个由蓝、红、白瓷瓶组成的葫芦宝顶,后厅有一个两瓷质葫芦宝顶。赤水天后宫是一座重檐的仿宋建筑,同时又保持了明清建筑的风格(有人奴颜媚日,公然指称是仿日建筑。二百多年前龙岩同日本还没有交往)。
据史料记载:赤水天后宫正大厅供奉有妈祖神像,妈祖神态端祥,两侧分立有一持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神像。正厅两边房及其上层还供奉有关帝、魁星和土地神,据传说,宫内还有可装三、四十担谷子的大鼓和一口数百斤重的大铁钟,大门外有二尊张嘴咆哮,仿佛要惊天动地的石狮。随着时间变迁,神像和石雕及附属物早已荡然无存。今天所看到的都是近年复修添置的仿制品。
据史料记载,赤水天后宫最初兴建有二种传说:一是天后宫右侧有一赤水溪,原先水之口有坝,上有桥,乾隆乙末年(1775年)桥被大水冲走,村民多次横木为梁,植木为柱,频修频圮,村民亦多受疾病之苦,于是发起乐充募捐,兴建天后宫,以求妈祖神灵的保佑。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清时,闽西大旱,民不聊生,村里许多男丁逃到南洋去卖苦力,谋求生存之路。他们乘船漂泊离乡,在海上颠簸了几天几夜,经常遇上大风浪,有的船被风浪吞没了。
赤水天后宫奠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据现存宫内的碑文记载,其间因规模宏大,费用不敷,于是“观成有待”,后又“风雨所侵”、“众虑其圮”,竭力题充,共充银一百七十两七钱有奇,经一年多的“通体修理,保前功于勿坠“,于乾隆五十年(1786年)蒲月修理完成,方使之“焕然可观”。
每一个朝代的一些事物必然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赤水天后宫不仅保存了宋代的遗风,也沿袭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它保留了宋代坊院的建筑特色,表现在穿斗式木构架和三爪木雕龙饰以及明清时代的穿插坊、雀替、举架等。天后宫既不同于其它妈姐古建筑,又有本地的建筑特色,至于妈祖文化是何时传入龙岩,这是考古学者考证的问题了。
赤水天后宫以其规模宏大而闻名,曾吸引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游人来此参观考察。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中国住居建筑考察团一行到此参观,同年香港大学艺术考察团一行八人也到了天后宫。此外,还有许多华人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专家也对天后宫十分重视。赤水天后宫古建筑工程的宏大,设计方式的精湛,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其建筑布局、艺术造型、民族风格、建筑结构、材料、施工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等等,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的很好借鉴,同时古建筑也是人民文化活动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物质基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