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7月11日“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著名海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位跟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74岁老人说,作为海洋大国的国民,中国人必须“激活”一度沉睡的海洋意识。
汪品先说,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民众,对于海洋的重视大大加强。对于开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有了空前的注意;对于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从未有过的支持。可以说,我国的海洋事业,正在经历着郑和下西洋600年来最好的时机。
然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也存在制约因素,除了基础薄弱、体制瓶颈等方面,海洋意识淡薄也是重要方面。过去几十年里,从政府到民众曾长期缺乏对海上权益的敏感,从研究计划到教科书,都存在着偏重陆地、忽视海洋的传统。“意识落后于存在,”汪品先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商业活动、能源安全、国家利益已经遍布全球大洋,但是海洋精神、海洋意识还没有跟上。
汪品先认为,中国人海洋意识的淡薄,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我国从明朝起就实行海禁。令人扼腕的是,明朝政府否定郑和下西洋壮举的时候,正值世界海洋时期的开端,这种差别的负面影响随着时间而加深。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丧失海洋意识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近代史上,中国的失败即从海上开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敌人都从海上杀来。1937年的淞沪会战,也是日军从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才使得中国军队溃退。
但是,绝不能说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相反,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基因里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精神。翻开中国历史,公元3世纪东吴的康泰、朱应船队出师扶南,12至13世纪中国宋元船队主宰着东海、南海,明初郑和下西洋,都创造了中国航海史的壮举。现在,是到了“激活”一度沉睡的海洋意识的时候了。
“增强海洋意识,弘扬海洋文化,应当从教科书和文化艺术做起,要引起全社会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注意。”汪品先说,“我几乎年年呼吁要发展海洋事业,从来没有人反对,但恐怕也从来没有人特别认真,总以为是少数人的职业习惯。今天,我希望能够看到一场全社会的讨论,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人拥抱海洋!”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