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两大战略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起,构架起山东经济新格局……
天青云白,碧草连天,使人恍如置身茫茫草原;但不远处的大海和身边的长河,会告诉你这是黄河三角洲独有的景色。
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与通常的造陆运动不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开始于 1855年的黄河铜瓦厢决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冲刷、裏 挟着高原的黄土,就在我们眼前演示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一直在成长。
现在这里最让人注目的是,去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规划。
黄三角开发,自上世纪就成为山东的“跨世纪之梦”。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黄三角起步晚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区,成为山东区域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黄河三角洲脆弱的生态系统,决定了产业选择、城市规划、社会进步等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环境友好的原则,这使黄三角战略区别于别的经济区。特别在生态经济方面,具有对未来经济巨大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一瓢水、半瓢沙”的河水,造成黄河独有的特点,这就是尾闾摆动。穿越千难万险而来的黄河水,在这里息下脚步,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沉积,河水展开扇形分流入海,形成全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和面积最大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拥有河口、森林、湿地、草甸、芦苇、水域、海滩等景观,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但是,地下水位过高,也带来了土壤的盐碱化。一般而言,土壤含碱量3‰是陆地甜土植物的“生死线”,而7‰是绝大多数植物的“生死线”。两者之间,只有碱蓬和红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黄河三角洲上“电线杆子比树多”。如果能够在这一地区实现高效生态的开发建设,那么在生产力更发达的地区就更值得推广这个模式。
时至今日,这里有近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盐碱化的土壤,在农业时代开发难度极大。 但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今天,成为巨大的财富。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集中开工重点建设项目 142个,总投资 1371亿元。
规划中的黄三角区域,占山东省面积六分之一,其战略对全省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在更广阔的“蓝色国土”上,山东正着手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这两大战略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起,构架起山东经济新的格局。
作为我国最早提出海洋开发战略的省份,山东海岸线长3345 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全省陆域面积基本相当。特别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全国海洋领域60% 左右的科研机构、 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分布在山东沿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海上山东”建设。2009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604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 ,居全国第二位。 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海洋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规划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海陆统筹,由海及陆,梯次推进的要求,统筹海洋、临海、涉海产业发展,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以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总目标,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宜居区。
不论是生态经济,还是海洋开发,都在深度和广度上勾画着未来的经济形态。这是山东黄、蓝两大战略的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黄三角和蓝色经济区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焦点。
金融界是最敏感的。七月初,当地一家商业银行直接更名为“黄河三角洲银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