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朱尊权:袅袅轻烟里的如歌岁月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28:05 

朱尊权,一个令中国烟草事业为之骄傲的名字。

19503月的一天,风华正茂的朱尊权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拿着那张来之不易的船票,从洛杉矶出发,回到祖国,投身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烟草事业。从此,他的一生,与中国的烟草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是他,和同事们一起研制了“中华”牌卷烟的配方;是他,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用国产烟叶替代进口烟叶生产出高档卷烟;是他,研究开发了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并在全国推广;是他,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焦油量低于15mg/支的混合型卷烟产品;是他,提出了新混合型卷烟概念和有关理论研究,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一次次创新,一个个突破,使中国烟草业在国际烟草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岁月如歌,流转而逝。1984年,朱尊权从郑州烟草研究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休。虽然退居二线,但朱老一直没闲着。他一方面担任中美烟草合作的组织者、领导人,一方面指导生产、著书立说、培养后生,推进国际交流等。忙碌的工作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朱尊权认为,目前我国烟草工业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农业栽培技术却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制约着卷烟的生产。为了提高和改进烟叶质量,探索中国烟叶通往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他不顾年事已高,先后于1986年到1988年,1996年到1999年两次与美籍烟草专家共同合作,到河南、福建、湖北、新疆等烟叶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为合作烟区培训了大批烟农和技术骨干,科学兴烟、科学种烟的观念为广大烟农所接受。这些合作烟区,大部分处在交通不便的乡野或地势险峻的山区,但朱老不畏路途艰险,不计较条件艰苦,亲力亲为,为改进和提高中国烟叶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7月,为了给中国烟草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83岁高龄的朱尊权在19天的时间里,奔赴全国6个省市,行程万余公里,参观考察了17块烟田、4个烟厂、4个技术中心、4个科研院所,参加了14次座谈会。每到一处,他都走入热浪滚滚的烟田,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技术的实施,仔细看,仔细问。脸晒黑了,手臂晒脱了皮,他却毫不在意。表现出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著的敬业精神。此行的考察报告为中国烟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重大意义的建设性意见。

2004325,与朱尊权返回祖国那一天已整整相隔54年。在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85岁的朱尊权院士。此刻,他正在审读《中国烟草学报》的论文。

满头的白发,红润的脸庞,在身后一丛绿色植物的映衬下,朱尊权显得是那样的平和安详。他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没有豪迈的言语,岁月留给朱老的是对中国烟草事业的执著之情、热爱之心。当记者问道这么多年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朱老竟一时想不出答案。尽管在那些特殊的年代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朱老始终不把自己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他说:“我这几十年就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原料、烟叶、种植、加工,直到今天的减害处理。我感觉每遇到一次新问题、每解决一个新课题时,就是难忘的时刻。”

从开始研究烟草的那一天,从不抽烟的朱老开始与香烟为伴。他说:“卷烟无害化是世界十大科技难题之一。能够看到中国的卷烟真正做到无害化,甚至开发生产出保健卷烟来,是我最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还要靠我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

娓娓话语,道出了一位老人对中国烟草事业未来的憧憬。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