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美国之音网站日前发表报道文章,题为《美学者探讨中国经济姓社还是姓资》,作者为记者袁野,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说,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经济体。人们在谈论中国经济惊人表现的同时,发现很难明确地定义中国的经济模式。有美国学者指出,中国经济所走的道路与其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如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1992年,在中国经济究竟“姓社姓资”的辩论中,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此后近20年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是中国官方的统一说法。
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的中国研究专家麦智滔(Christopher McNally)认为,和这种官方说法相比,中式资本主义(Sino-Capitalism)是对中国经济模式更加准确的描述。
麦智滔在出席东西方中心在华府举行的一次中国经济研讨会上指出,中式资本主义诞生于全球化背景,融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和推崇自由市场的英美资本主义有明显区别。
麦智滔说,中式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国家在资本创造和积累过程中扮演的主导角色。这个特点体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乃至社会生活对政府的高度依赖和对市场力量缺乏信任等方面。
中文版不久前问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黄亚生认为,从经济模式来看,中国现行体制更接近于70年代的印度。
文章说,尽管中国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并在最近一轮的全球下行中最先复苏,但黄亚生教授说,历史数据显示,当一个经济体制已经资本主义化,但却仍然由政府主控的时候,很难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东西方中心的中国研究专家麦智滔认为,这些其他因素中,宪政和法制的完善是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关键。他认为,即使中国不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也仍然需要通过宪政来确保机制的稳定。
麦智滔认为,全球化进程使中国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没有显著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却大幅度增加了产出,这是中国经济成长适逢其时的一种幸运。但是,这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预测,未来10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考验是能否成功完成从出口向内需的转移。
麦智滔说,如果中国可以成功完成这个转型,那么中式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将得到进一步验证,中国也将因此成为全球经济更大的贡献者。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