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预测浒苔“绿潮”规模上取得进展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1:09 

近年来,大规模浒苔“绿潮”频频侵袭山东沿海。中国科学家表示,目前已经能在浒苔暴发前估量海水中的浒苔数量,为预防浒苔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表示,这项技术可以在浒苔处于显微阶段,即当肉眼还看不见时,预测海水中的浒苔数量,这将是未来预测浒苔暴发规模和时间的技术基础。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提取黄海海域多个站点的海水水样,尝试计算单位量海水中的浒苔数量。
科研人员多次试验后发现,在海水水样中注入氮、磷等营养盐成分,并将其转到温度为18℃和适合的光照强度下,光照周期为白天12小时和夜晚12小时,大约15至20天后,海水水样中的浒苔便全部形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用这一方法在2009年黄海绿潮形成的初期、暴发期和后期对黄海海域水样进行了四次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浒苔暴发之前,表层海水浒苔数量较多,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
2007年至2009年间,黄海连续三年暴发了大规模漂浮浒苔,在潮流和风力的共同作用下,浒苔由黄海南部向北部漂移并大量聚集。2008年北京奥帆赛前夕,青岛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浒苔袭击,当年共打捞了上百万吨浒苔。
2009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山东沿海地带再次遭受浒苔侵袭,但今年“绿潮”将目的地选在山东沿海北部的威海和烟台附近海域。
据卫星监测,近年来出现在山东海域的浒苔并不是在当地海域中形成,而是从江苏附近海域通过洋流和季风漂流而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人员2008年底开展的一项调查也发现,青岛附近海域并不存在黄海浒苔优势种。
逄少军介绍,黄海海域近年来暴发“绿潮”是黄海浒苔优势种的特殊生长和繁殖特点、黄海潮流和风力影响、江苏沿海周期性高密度水产养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浒苔绝大部分株系都定生在岩石上,不会漂移。但黄海海域近年来暴发的‘绿潮’是一种优势种浒苔,其长度可达1.5米,丝管状,因其主枝常常充气而易漂浮,并且分支发达,极易缠绕在一起。”逄少军说。
此外,黄海优势种浒苔是完全的“机会主义者”,一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符合其生长要求,它会迅猛增长和繁殖。资料显示,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这种优势种浒苔每天可增长37%,在海洋中每天也可增长10%左右,因此准确预测当年浒苔数量对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逄少军表示,浒苔虽然无毒,甚至日本附近海域栽培浒苔还可以食用,但浒苔大量堆积后腐烂繁殖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对海底生物,如海草和鱼类等的生存构成威胁,严重影响近海水产养殖。同时,如果浒苔得不到及时清除,腐烂时会发出恶臭,影响沿海旅游业发展。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同时发现,黄海浒苔优势种一般在15℃至20℃之间增长最为迅猛,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都抑制其繁殖。由于冬季山东海域海水温度较低,所以浒苔不会在冬季大规模暴发。
同时,由于江苏附近海域海水透明度不高,浒苔优势种生长的光照条件达不到,所以江苏近海不会出现大规模“绿潮”暴发。
目前,这项技术的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刊物《海洋环境研究》和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