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立体化海水养殖 不仅产“金”还能“吸”碳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早就听说荣成有台巨大的“吸碳机”,一年可吸收、转移7.8万吨碳。6月11日,笔者带着好奇前往荣成一探究竟。
在荣成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王麦全的陪同下,笔者乘船驶进了美丽的桑沟湾。顺着手指的方向,但见湛蓝的海面上,一排排养殖筏架和塑料浮球随波飘荡,一叶叶轻舟在整齐划一的“海上田园”间穿梭往来。清澈的海水下,三四米长的海带翩翩起舞,与一笼笼肥硕的牡蛎、一串串紫黑的贻贝构成了美妙的海底森林。
“这片海区采用的是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不仅产‘金’,还能‘吸’碳呢。”面对笔者的疑惑,王麦全随手从养殖筏架上扯起一根绳子作起了讲解。海带等大型海藻养殖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CO2和氮、磷、钾等营养盐,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贝类则通过摄食浮游动植物,大量去除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并且通过吸收碳酸钙形成贝壳掩藏大量的碳。所谓立体化养殖,就是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海带,中间挂笼养贝类或放置深水网箱,下一层播养鲍鱼、海参和虾夷贝等,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水域的可养空间,而且构成了平衡的生态系统,发挥了较好的汇碳、固碳作用。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长500公里,20米等深线内可养水面200万亩,是中国第一渔业大县。2009年养殖产量达到60万吨,实现产值80.1亿元,海带产量达到3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带之乡”。
近年来,该市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首个省级“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先后实施和转化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30项,完善了海上生态实验区规划,实施了“721”生态养殖工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贝藻复合养殖基地。该市积极加快养殖产业改造,以典型规模化贝藻多营养级养殖模式为基础,利用养殖种类间的生态互补性,贝藻多梯度的利用陆源和海洋营养物质,吸收转移CO2和氮磷等营养盐,达到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环境的目的。
据计算,荣成市每年藻类养殖可从海中移出约6万吨碳,贝类养殖可移出约1.8万吨碳,合计至少移出了7.8万吨碳,约占全国的6%,折算减排经济价值约为0.82—3.2亿元人民币。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