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岱山渔歌是岱山先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目前岱山渔歌的流传范围日益缩小,歌唱者后继无人,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将成为岱山“绝唱”。为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传承和保护岱山渔歌重要性的基础上,做好岱山渔歌的普查建档工作,并积极创造宣传、普及、弘扬岱山渔新的新形式,最终打响这一民间文化品
主题词: 岱山渔歌 沿革 现状 传承
岱山渔歌流传于舟山诸岛和诸渔场。其曲调风格粗犷豪放,纯朴直率,歌谣内容与舟山传统海洋渔业生产及渔村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音特点运用舟山方言,是舟山渔场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点。这种民间口头的艺术形式,在民间传承了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奇葩。
浙江省音乐界前辈周大风、马骧在《中国渔歌选》一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浙江渔歌简介一文中介绍“浙江沿海的渔民号子,各地大同小异,这里只选了最有代表性的舟山渔民号子……”“尤其其中的数十首舟山渔歌,是采录于建国前的一九四七年在当地渔船上采集保存下来,迄今已近五十多年,早已绝响。其艺术性、思想性均属上乘,且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由此可见岱山渔歌作为舟山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笔者就岱山渔歌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今后的传承、保护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岱山渔歌的历史沿革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追寻艺术发生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同样,岱山渔歌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一种脱离于自然环境的孤立的艺术文化,而是千百年来先民们为了满足几近于本能的温饱和生存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且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创造的艺术结果。
从岱山的地理环境来看,岱山县位于舟山群岛中部,素有“蓬莱仙岛”之美誉。全县共有四百零四个岛屿组成,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宛如颗颗明珠镶嵌于浩瀚大海之中。据岱山大舜庙后墩遗址、衢山孙家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岱衢两岛已有祖先劳作生息。十七世纪中后叶,清政府海禁解除,东海沿海七省一市渔民汇集岱山周边洋面捕捞四大经济鱼类,形成了著名的舟山渔场。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决定了岱山先民世代以闯海捕鱼为生,当时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行船、起锚、拔蓬等作业都要靠大量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假如有那么一次,渔民们将硕大的装满活蹦乱跳鲜鱼活虾的鱼网用双手从海底拔上来时,大家心情舒畅,为了缓解吃力的状况,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其他的人马上随着节奏“杭育杭育”起来,这就是岱山渔歌最初的雏形。随着不断的劳动实践,人们发现这种简单的配合生产动作而喊出的“杭育”声不但能统一劳动节奏,而且还能调剂精神,振奋劳动热情,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在劳动中用一些语气衬词如“啊家罗”、“杀啦啦”、“啊左雷”有节奏地哼唱,而且渐渐地根据各种作业的运动规律,把音乐结构固定下来。如行船摇橹产生了《摇橹歌》、拔网收网产生《拔网歌》,把水从船舱里吊出来产生《吊水号子》等等。以《拔蓬大号》为例:
全篇几乎没有内容唱间,以语气衬词为主,形式短小,气势雄壮有力,渔民们在拔篷过程中反复歌唱,达到劳动步伐与音乐节奏的高度统一。在以后的劳动生活中,没有唱词的曲调已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渲泄、表达的需要,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歌曲的形式随口编吐出来,创造了既有唱词,又有旋律的渔歌,这些渔歌大多内容直接和劳动有关系如《四汛渔歌》、《红太阳海上照》等。有的以生活、生产内容为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引伸如《鱼鼓调》,借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类似某种鱼类外形神态的生活用品,来象征各种鱼类,使它们的形象更明显,更能唤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回味,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当然这些渔歌都是人们自发吟唱的原生态的,也有的是不完整的。为此,建国以后,岱山文化工作者把这些渔歌进行初步的普查、整理和改编,并把它们登记入册,使岱山渔歌这一民间文化更成熟、更完整地保存下来。
二、“岱山渔歌”的现状
岱山渔歌现有曲目(包括号子和小调)近百首,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岱山渔歌改编成创作歌曲50余首,未搜集的原始曲调在岱山民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传唱。经改编的岱山渔歌、《渔家乐》、《回汛渔歌》等曲目经县文艺工作者的二度创作,发展成表演唱的形式,在岱山文艺舞台、电视屏幕演出。岱山渔歌在岱山各大小渔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同感。
但是我们也发现随着渔业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渔业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再加上海洋资源的衰退,渔业从业人员减少,岱山渔歌失去了往昔赖以生存、发展和表现的舞台,其流传范围日益缩小,民间渔歌手后继乏人。目前,相当一批懂渔歌并能引吭高歌的老渔民、老艺人已相继过世,全县仅有十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能哼唱渔歌,而他们中的几位老人也因年事过高,记忆力衰退,歌词、曲调只能哼唱个大概;年龄稍小的群众,当被问及渔歌时则反应谈漠,知之甚少。严峻的现实情况说明,如果对渔歌再不加以高度重视,不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不久的将来岱山渔歌终会成为岱山“绝唱”。
三、岱山渔歌的传承和保护
第一,认识抢救工作的重要意义。岱山渔歌是千百年来岱山先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正是这种民间艺术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审视自我,寻找我们的过去——我们过去的足迹,我们过去的生活,我们过去的存在,我们过去的祖先,我们过去的一切……,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分子。孙家正部长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说,对于人民大众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我们应当爱护它,崇敬它,保护它,发扬它。”因此,抢救岱山渔歌不但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第二,做好岱山渔歌的普查建档工作。首先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毯式的渔歌摸底普查工作,尽量多地掌握第一手的渔歌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加工和提炼,用科学的方法剔除原曲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把所有搜集的资料分类汇编成册,录入电脑永久保存,同时对演唱者进行摄像存档。
第三,创造宣传、普及、弘扬岱山渔歌的新形式。如上所述,岱山渔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积极盈造有利于渔歌发展的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渔歌发展的各种文化形式:
1、成立以村落、社区为单位的渔歌表演队。这是最基层、最接近广大群众的表演队。在表演队编排渔歌节目,能使一批文艺爱好者接触渔歌,学唱渔歌,并通过他们以点带面,以一传二,从而让岱山渔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达到推广岱山渔歌之目的。
2、把渔歌作为重要的节目形式在各种文艺晚会演出。如今年四月下旬在我县举办的“海岛渔歌唱税法”广场文艺晚会,就是以渔歌的各种表现形式:合唱、对唱、独唱、表演唱来贯穿。整台晚会突出海岛渔歌,节目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向观众展示岱山渔歌这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3、每年伏休期间,举办“岱山渔歌艺术节”及相关大型活动。届时邀请全国沿海及海岛县区派队来岱交流演示,参加比赛。若干年后待条件成熟,扩大参赛对象范围,邀请海内外渔业地区参加,使“岱山渔歌节”成为国际性的大型民间传统赛事或活动之一。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有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高亢的岱山渔歌漫天飞舞。要打响岱山渔歌这个海洋文化品牌,还需要有识之士共同长久的努力,积极寻求其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式,让岱山渔歌这壶久存的陈年美酒散发的芳香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