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节:传承京族民俗展现海洋文化

来源:当代广西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2:41 

2008年7月11到17日(农历六月初九至十五),东兴市风光旖旎的■尾金滩景区,我国惟一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同胞穿着传统节日盛装,扛着华伞、香案、祭品台、彩旗,载歌载舞,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哈节。
“哈”为京族语,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哈节仪式主要有祀神、祭神、乡饮、送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祭祀神灵、纪念祖先、团聚乡民、交际娱乐等主要功能,进香歌、天灯舞、花棍舞、竹杠舞等歌舞不息,贯穿始终。
哈节活动开始时,来自各地的游客及越南的民间代表团,和当地民众一起,感受独特海洋文化的熏陶,共庆圣日。
一群身着鲜艳京族服饰的小哈妹,挥动着鼓槌,激起了人们对哈节的热情。此时,哈亭内已是歌舞升平、门庭若市,络绎不绝的香客前来祈福求平安。绝无仅有的京族独弦琴、难得一见的百家饭以及风情浓郁的民族歌舞,陶醉了五湖四海的宾客。
独弦琴,由琴身(共鸣箱)、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早在公元八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原始的独弦琴,琴身长105厘米,是用一段毛竹筒(长1米,直径12~15厘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流传和改进,改制成电扩音独弦琴,即在共鸣箱内装置拾音器和扬声器(也可外接扩音设备),音量显著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动听,更适于独奏。独弦琴是泛音演奏乐器,演奏手法独特,可在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
关于哈节的来历,传说四五百年前,广西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在此吃人翻船,兴风作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化成为■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化成为■柱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京族三岛的哈节内容一致但举行时间各不相同,■尾哈节是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五,巫头的是农历八月初一到初七,山心的是农历八月初十至十五。哈节作为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既是京族最隆重的最热闹的民族节日,又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富有京族传统文化特点,对京族的现在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哈节活动一度停止,哈亭被拆,许多用“字喃”写的书籍都被付诸一炬。1962年,著名作家田汉莅临京族三岛,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慨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政策使哈节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85年,哈节的各项活动程式才基本回复正常。2006年5月20日,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目前约有1.4万人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尾、山心、巫头三个小岛上,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上述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而来,距今约500年历史。近年来,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京族人民充分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以及语言优势,或做边贸生意,或买渔船出海捕渔,或搞海水养殖,年收入都不菲。目前,京族已成为我国较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从今年起,防城港市以政府主导的形式举办了首届京族哈节活动,把京族民间传统节日上升到政府主导层面,上升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进一步促进了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协调发展。为期七天的本届京族哈节项目全、活动多,包括京族传统哈节、京族歌圩、美食节、京族文化研讨会等,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得到游人们的踊跃参与,据不完全统计,仅开幕式当天,就有3万多名群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由防城港市政府主办的2008京族哈节。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