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80后文学思潮 品鉴现当代巅峰笔意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5-20 23:33:59 

徐妍教授侃侃而谈,深入浅出,足以体现其深厚文学底蕴与深刻见解

“‘80后’从现代人的精神心理发展为‘郁闷’、‘抓狂’、‘纠结’等感性体验,但同时也产生了‘反思’、‘重建’的理性意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们以非主流的方式反叛并反思主流文化。”620日晚,曾师从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的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妍这样看待80后作家的文化特质。这场主题为“与徐妍老师一起读80后作家”的文化沙龙活动,由海大校团委主办,《海大学子》杂志社承办。

谁是“80后”?这个概念性的命题首先摆在了每一个观众的面前。在大部分人眼中,这个群体是郭敬明、韩寒、姚明、朗朗和春树等明星化个体的集合。“难道出生在80年代的沉默的大多数就被忽略在外了吗?特别是农村中的同代人,究竟算不算‘80后’?”徐妍教授的诘问犹如醍醐灌顶。在徐妍眼中,80后应该是具有现代都市生活观念、出生在1980年至1989年之间的一代人。针对这个细致独到的诠释,她进一步阐释:“80后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文化和文学的概念。”刚一开场,主讲人便以优雅大方的风度和别具一格的剖析震撼了全场观众,现场鸦雀无声,观众们侧耳倾听,如沐春风,不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80后”怎么样?这是在明确概念之后下一个不得不解答的问题。徐妍并没有贸然回答,而是顺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先讲解“80后”文化产生的物质根源。她一语中的地指出,现代物质文明是“80后”概念的基础,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1993年后我国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文化也开始了市场化的转型。而此时涌现出的代表性文化潮流——“80后”文学,也呈现出时尚性、消费性、文学性的文学特质。但令人悲哀的是,文学性却是最不重要的特性。“混杂的阅读谱系决定了‘80后’复杂的文化性格,他们既自负又自卑,既执拗又脆弱,既自闭又玄空。”徐妍客观地点出。

对“80后”的概念和特征做详尽讲述后,徐妍以宏观视角,从其渊薮——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讲起,综述“80后”的十年创作历程。她犀利地评价“80后”,认为他们都信奉张爱玲的说法:“出名要趁早”。她以年代为序,一一梳理郭敬明、张悦、徐璐、周嘉宁等“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成长历程,还深情地朗诵了她非常喜爱的郭敬明处女作《爱与痛的边缘》的第一段话,让观众在青涩的文字间触摸到了青春的恬静与淡淡忧伤。

徐妍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文学”为结语,引出“‘80后’文学如何从市场过渡到文坛?”、“阐释‘80后’的背后是否有一种各方权力话语的抗衡问题?”等深刻的追问。最后,徐妍亲切地回答观众提问,活动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华美落幕。

观众屏气凝息,接受知性的洗礼

徐妍教授有所启发地教导同学们应该有质疑精神,敢于突破常规

活动结束后,还有观众请求徐妍教授签字留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