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云良: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 为沿海经济升级探新路
“发展蓝色经济要海陆统筹,真正树立现代海洋观。对于我们长期以陆地为主要活动舞台的民族来说,强化海洋意识、强化‘蓝色国土’意识,如今显得尤为重要。”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从战略国策的高度开发和利用海洋,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抢占蓝色经济发展制高点
作为大海之本色——蓝色,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费云良提醒记者,大海更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
“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从‘打造好’到‘建设好’措辞的运用,体现出了总书记深思熟虑,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思想高度,这一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费云良认为,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进一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要。目前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维护海洋权益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扩大战略性资源上谋求新突破。一刻也耽误不得。”
费云良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缺失比较严重,重黄土地、轻蓝色国土的现象非常普遍。“提到我们的版图,不能只提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还有按国际海洋法我国应主张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他说。许多大学生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而这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海洋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前沿阵地,蓝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兴起的新型经济。”费云良举例,美国把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俄罗斯强调恢复海洋强国地位,日本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另外,加拿大、欧盟、越南、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雄心勃勃的海洋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费云良说,“管好和用好这片蓝色国土是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作为全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实施海陆统筹,培育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极为优越。费云良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地图说,山东区位资源非常好,在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大格局中,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近海海域与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海洋经济生物种类、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半岛北部海域石油、天然气、黄金、煤炭等地质储量巨大。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在许多领域形成了产业优势;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强,仅亿吨大港就有青岛、烟台、日照3个。”费云良说。把这些资源、基础、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将极大推动蓝色经济区迅速崛起,形成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为沿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新路
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同意在山东等省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并着手开展前期调研规划工作,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这给山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费云良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蓝色”观念。
费云良介绍,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专题传达学习和研究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协调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领导。一年间,山东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另外,山东还通过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等,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智力支撑。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我们实施强省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的实践载体,也为全国沿海经济升级探索新路。”费云良解释,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海及陆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金融、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统筹蓝色经济 破解发展难题
“我们是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费云良说。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尽快在重要领域、重要方面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上升势头已经形成,但仍存在很大升级空间。如存在海洋开发布局不合理,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逐一破解。
“就空间布局来说,山东将海洋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布局,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快推进,与以往单纯的陆域规划有着本质区别。”费云良说。建设蓝色经济区要以海洋为主体,由海及陆,海陆统筹,梯次推进,一体发展;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进行科学开发,力争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统一。
对于如何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费云良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一规划,强化工作调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搞好衔接配合。”另外,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海陆统筹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费云良说,山东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如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高端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费云良告诉记者,今后山东将借鉴天津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推进蓝色银行、海洋产业基金、海洋产权中心等机构的创建;充分发挥海域使用权的融资功能,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与广西的东盟自贸区类似的中日韩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筹建等。
他还表示,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海洋经济目前没有一个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对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考核。
费云良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给记者勾画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前景:将带动山东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入东北亚经济区;带动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探索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时,费主任笑着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希盼的事情就是能尽快将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的指导性政策,希望国家各部委多到山东省进行调研,为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