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从“反对派”到坚决的“支持派”

来源:中国建材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0:13 

经过八十年代后期对三峡工程的一场重新论证,中国著名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由最初的“反对派”转变成了坚决的“支持派”。正因为此,十多年来他一直是海内外格外关注的人。

一九八四年,经过建国后长达三十年的勘测、规划、设计和论证,国务院批准了《三峡水 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决定进行部分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一九八六年正式开工。就在此时,潘家铮却多次公开发表意见,不赞成三峡工程上马。

“当初,我主要是为三个问题担忧。”潘家铮说,一是对泥沙处理没有把握;二是百万移民史无前例,担心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工程规模巨大,投资巨大,认为国力无法承受。

一九八六年,中央和国务院赞成水电部聘请各行各业的四百一十二位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时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出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

潘家铮说:“当时,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要依靠专家,要听取不同意见,这充分反映了中央和国务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风。”

三年论证期间,专家组全面复核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是在这段时间,随着我对工程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发现自己原来担忧的问题均已迎刃而解,我开始改变最初的观点。”

一九九0年,潘家铮代表论证小组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认为三峡工程对中国经济建设必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在水利界,向来就有“摇头容易点头难”之说。潘家铮的这一转变使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潘家铮,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潘家铮认为,无论什么工作,站在一旁摇头挑毛病总是比较容易的;但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赞成和支持一项大工程,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需要有勇气。

“但是,”潘家铮说,“如果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我认为首先应该是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因为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复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

一九九二年四月三日,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案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正式通过。潘家铮用“等判决”来形容表决时自己的心情。

曾经有记者问他,议案通过当晚,三峡坝址所在地宜昌市卖得最好的就是鞭炮和啤酒,他选择了什么样的庆祝方式?潘家铮的回答出人意料:“什么也没有,只是回家蒙头美美地睡一觉。”

潘家铮说:“工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使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与此同时,另一块石头又压上了心头,因为面临着的设计和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工程开工以来,曾参与和负责新安江、葛洲坝、龙羊峡等一系列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的潘家铮,不顾自己届古稀之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三峡工程建设中。他担任了三峡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不久前,他又受命出任国务院大江截流前验收领导小组枢纽副组长,负责对大江截流工程进行验收。

“水是最严格的考官,它无孔不入。任何细节若考虑不周,一旦工程出现疏漏,后果将不堪设想。”潘家铮常常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最严谨的科学态度,建设一流的工程,不要愧对历史,愧对人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