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抬头可见高耸挺立的海桑。从最初的引种到砍伐,海桑虽然同是红树种,却引发了争论——它的存在是否危害了本地树种并会带来生态灾害?针对最近媒体关于海桑入侵红树林的报道,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区不会随意让海桑发展,已经在做研究、监测,海桑是否为入侵物种还没有结论。
记者日前来到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钟瑾芳带领下,进保护区寻找海桑的踪影。
“抬头看到的那个最高的植物就是海桑!”钟瑾芳把手一抬,指着高耸挺立的海桑说。在保护区边界路,他指着本地红树种秋茄、桐花、白骨壤等告诉记者,海桑对比本地树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头要远远高出其他的红树种。海桑繁殖能力强,但生长年限只有十来年。而本地种的特点是长在滩涂较深的地方,个子不高,生长年限可以长达数十年。
“当初要恢复种植本地种很难,靠着种植外来树种海桑,慢慢把滩涂稳固下来,本地种才开始慢慢长起来。”钟瑾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发展需要,深圳填海造地砍伐大片的原始红树林,为了弥补损失,保护区开始人工种植红树。海桑是作为先锋树种引入,在最外围起到保护作用。“这里是候鸟保护区,要有滩涂,才有生物。”
从保护区到海滨公园的边防路上,沿途五六米高的植物都是海桑,其间长有不少枯草、杂草相伴出现在记者的眼前。“一路到公园,你能感到保护区和公园的区别:在保护区里,人员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所有的植被都受到保护,一草一木不可以随意处置,即使是枯草。”让保护区感到头疼的是,当初人工种植红树,随着十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在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红树,生长很旺盛,就连本地树种都越长越高。“本地种可不可以修剪,怎么处理为好,保护区还没有很好的方案。”钟瑾芳说,这个问题目前困扰着保护区。
在海滨公园的边防路上,钟瑾芳指着海面上出现的断树根说:“最外围像是树桩的也是海桑,已经被我们砍断。”从最初引种到现在要砍,他解释说:“近年海桑生长的高度达十几米,挡住了海上的景观。没有连根拔起,是因为它对稳固滩涂发挥着作用。”
王勇军,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以政协委员的身份,近年连续在“两会”提出了有关海桑威胁的议案,提出一定要防范海桑取代本地红树种。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各个物种之间经过很多年的自然磨合才形成的一种平衡。现在的海桑,由于缺少天敌已经疯狂生长,这会致使原本原生态、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基因突变,造成原有生态链改变,最终导致原本的生物群落消亡。“如果任由海桑发展,属于原有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冲击。如果有一天海桑将本地红树全部取代,这将是一场生态灾难。”他希望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积极应对海桑的过速发展,不然后果是不可逆的。
名词解释
海桑在中国仅分布在海南岛,是一种分布范围较窄的喜爱炎热气候的树种。它是红树植物海桑群系的主要树种。如果一片树林以海桑为主要树种,那么从远处看,它的外貌较其它树林疏散,呈现的是黄绿色。热带地区的海桑长得十分粗大,平均高度都在10米~13米。
>>观点碰撞
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杨新林——
海桑是否有害 目前没有定论
“对于外来物种的有害入侵,国家有预警机制,但是目前海桑没有列入。”在广东省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十多年的高级工程师杨新林认为:“需要以尊重的态度去看待植物,只要是生命体就要尊重它,一定要谨慎对待。”
他介绍说,现在不光深圳有海桑,省内的汕头、省外的厦门等地都引种海桑,深圳宝安西乡也种了不少,都长得很好,形成绿色屏障,在台风、暴雨来临时起到了阻挡作用。
“对外来物种是否入侵,不能轻易下结论,要拿出来讨论和研究。”杨新林以薇甘菊为例说:“最早对薇甘菊的研究就是保护区做的,深圳为此还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最终薇甘菊已经可控了。” 对于海桑是否有害,他说:“我们已经在做研究、监测,但是还没有结论。”
据了解,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搞开发建设损毁了大面积的原始红树林,为了补种、恢复红树生态环境,开始了引种红树的工作。一开始,补种本地种很难存活,自1992年开始,引进外来物种海桑被列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
“海桑经过多年培育,适应气候了,就长起来了。深圳和香港联合开展河流治理,也选种过海桑。”杨新林介绍说,当年引进海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由于是从海南热带地区引进,到这里相对比较寒冷的地方,第一批死掉了。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海桑是“八五”攻关课题的第二批试验品,已经有十六七年时间,最近这些年有扩散的迹象。每年秋季、冬季种子飘下来就开始漂流,哪里有适合生长的条件,它就生长起来,目前在西部通道那边的海桑就是漂过去的。
“不能说海桑一长起来就是生物入侵,其实它和本地种目前是和平共处的。”杨新林说,海桑并不是无所畏惧,海桑具有畏寒的特性,在2008年初发生的南方冻灾中,深圳这里的海桑大部分叶子都掉光了。“就像是火烧掉一样。我们还以为海桑都死光了。而对本地的红树种就一点影响都没有。后来海桑又发芽活了。而在珠海、南沙、番禺等地,海桑几乎都没有活过来。”
“目前,对保护区外围的海桑,只要长出来的就会砍掉,幼苗采取拔除,不让它无序扩散。”杨新林说,现在海桑已经成林,部分种子随风飘到了香港。香港每年要对海桑进行砍伐,为此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深圳和香港对于海桑的问题近年已经建立起沟通机制。保护区也请了华南师大展开研究,正在进行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华
南湿地经理文贤继博士——
对待外来物种
最好不要引进
从深圳漂移到香港米浦水域的海桑,在香港的遭遇是砍伐。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华南湿地经理文贤继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曾委托有关专家进行研究,结论是,海桑的入侵不容忽视。如不立即采取行动控制其入侵情况,海桑可能会在后海湾越长越多。而香港的具体做法是对海桑和无瓣海桑的树苗、幼树及成熟树必须尽快砍除。他还提出,海桑在深圳湾生态价值是有限的,香港的态度是:“最好不要引进外来物种!”
据悉,香港2005至2006年实地调查发现,在后海湾共有1683株海桑,其中900株以上在米埔生长,全部都在米埔自然保护区内。
“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了解海桑的具体影响,为了生态安全起见,在开展红树林恢复时,我们认为应该用本地品种。外来品种一旦入侵,要想完全清除它们就十分困难。”文贤继博士谈道,本土的红树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是许多生物的生活场所,在防止海岸侵蚀和风暴袭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外来的红树在防止海岸侵蚀和风暴袭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会与本土的红树竞争,有可能导致本土红树的消失。而许多依赖于本土的红树生活的其他生物,也可能间接地受到影响,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深圳湾是迁徙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这些水鸟都依赖于深圳湾的湿地生活。红树林为许多水生底栖动物提供了繁衍和生活的场所,而这些底栖动物又是水鸟的食物来源。文贤继表示,尽管深圳湾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管辖区,但深圳湾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所以在深圳湾的保护方面,需要香港和深圳共同努力。主要措施包括:确保深圳湾湿地的总面积不再减少;减少深圳湾的污染;确保深圳湾各种生态类型的平衡,即红树林、滩涂、浅水区、深水区等的面积保持一定的比例;切实进行珠江流域(包括深圳河)的水土保持工作,减缓深圳湾泥沙的沉积速度;如果有条件,人工改善周围的鱼塘,以便能为某些水鸟提供它们特别所需的栖息地。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