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金昆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3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必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肩负起新的重大历史使命。近期,中国山东网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后,如何在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区域战略中发挥支撑、引领、带动作用,如何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上率先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等问题,采访了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金昆同志。
记者:李市长,我们想首先了解一下开发区的概况和发展状况。
李金昆:我区成立于1992年,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优先开发区域,是东营市“四区一城”总体战略布局中的高端产业区。
我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空间广阔,配套设施齐全,服务便捷高效。全区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已完成配套区面积50平方公里;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529个,总投资517亿元;已投产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9家。200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1.4亿元、工业增加值1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42.3亿元、利税45.2亿元、利润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21.5%、29.7%、26.2%和26.9%;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进出口总额1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开发区先后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对外开放先进园区”。
记者: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您认为我们开发区应该肩负起怎样的使命?
李金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务院正式批复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开发区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肩负起新的重大历史使命。一是必须在高端产业聚集上率先突破,打造区域性高端产业高地;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率先转型,在高效和生态的有机统一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必须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建成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四是必须加快建设以产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拉开东营市城市东扩的框架。
记者: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李金昆: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握高端产业发展定位,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开发、高水平运作,走创新发展之路,推动开发区由综合类产业聚集区向高端产业聚集区转变,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气派的新型开发区。发展目标是: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建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功能区和增长极;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端产业体系完全形成,构建起基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成为环渤海最具活力的高端产业板块。
记者:我们刚才听李市长介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营市“四区一城”总体战略布局中的高端产业区,我们想了解一下,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那些高端产业?
李金昆:按照四区一城”总体战略布局,我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区。在产业发展上,按照科学规划、集聚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建设科技公园、中心商务区、滨海新材料园、石油装备产业园、生态工业园、高新技术走廊“五园区一走廊”六个功能区,集中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我们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之一,将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五大产业打造成过百亿元产业。
记者:围绕我们的定位和目标,我们开发区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李金昆:(一)着力加快高端产业聚集。以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业链为基础,加快六大产业集群和动车组装备产业链构建。一是集中实施一批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企业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引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强的大项目和高层次、高科技、外向型的高端项目,确保每年引进过亿元项目20个以上。健全项目推进机制,落实好重大项目推进领导负责、重点项目挂职、现场观摩、督查考核等制度,实行项目联审、项目会审、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代办,加快项目推进实施。近期,在全区开展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集中推进总投资25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组织实施骨干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梯次升级企业三个扶持计划,支持油田存续企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搞好战略策划,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强强联合。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迅速拉长产业链条。分别编制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招商目录,做好产业上下游延伸文章,迅速拉长变粗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对高精尖项目的追踪,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对条件成熟的产业,成立产业协会,搭建融资平台和展销平台,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二)着力推进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科技、人才、投融资、物流、基础设施五个支撑平台建设。在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上,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生态谷”和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建成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加快软件园发展,在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在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上,建设院士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中心,吸引一批院士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研发创业;建设科教园区,与国内外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吸引高水平培训机构聚集。在投融资支撑平台建设上,建设企业总部区和金融大厦,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聚集,培育工业设计、人才交流、策划、会计等中介机构。在物流支撑平台建设上,依托广利港开发,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引进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物流基地。在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建设上,重点推进“五园区一走廊”的配套完善,加快大型热电联产、工业用天然气、第二水厂、滨海新材料园公共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水平。
(三)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推进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开发区真正成为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窗口。瞄准境内外重点地区集中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战略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设立出口奖励资金、市场开拓和出口信用保险补贴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植一批外贸骨干企业,培育出口自主品牌,提高出口效益和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指导企业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先进开发区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黄河三角洲整体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格局,提升在区域经济中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四)着力推进新城区建设。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并进,按照东营市城市东扩的战略部署,围绕“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目标定位,调整完善总体规划,细化功能分区规划,迅速拉开现代化新城区的框架。近期重点推进科技公园的开发建设。科技公园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要布局CBD商务中心区、科技研发区和IED区域高端知本服务中心三个功能区,打造区域性产业服务中心和工业旅游景点。我们将引进有实力、运作水平高的大企业集团,对科技公园项目实行统一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同时,依托黄河水城建设和广利河深度开发,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建设一批休闲、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引进国际化医院、双语学校和双语幼儿园,打造高品质生活中心。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以绿色增长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为重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节能评估审核,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项目,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科技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广应用LED、地源热泵、电动公交车等新产品,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新能源产品应用示范区。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区域环评,坚决防止“两高”项目进区,对重点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搞好污染防治。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建立完善入区项目供地指标体系,严格项目评估和审核,鼓励建设多层厂房,确保项目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深入推进老工业区整合提升,集中开展土地清理清查,搞好生态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变产业布局散乱、土地闲置、建设档次低的局面。
(六)着力推进和谐开发区建设。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快企业职工生活社区、滨海新材料园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实施好东凯小学、社区卫生服务站、青年公社、小户型商品房建设等便民实事。加强平安开发区建设,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斗争,强化建筑工地、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危化品、压力容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排除隐患。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以“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企业职工和区内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全区上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记者:体制机制作为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之一,我们在体制机制创新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李金昆:我区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将围绕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和骨干企业,公开选拔一批干部到国内外培训,学成后派驻企业工作。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完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增强国有控股集团活力,发挥好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机构的作用,运作好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拉动重点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成立土地整理公司,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用好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四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推进扁平化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五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职能,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基层管理网络和社区服务机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