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世界第一座“开”字形主塔斜拉桥——福建省泉州晋江大桥正式建成并试通车,成为从泉州市区横跨晋江通往晋江市、石狮市的主要桥梁之一。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隔江相望上千年的泉州东海和晋江陈埭不通桥的历史,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泉州又一新地标的诞生。
千年泉州 “海丝”主港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她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周秦时期。
泉州还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其海外交通史已逾千年。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与泉州渊源甚深。他曾7次率船队下西洋,远航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他多次的远洋航海活动中,均与泉州有密切的联系,留下了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和丰富的民间传说。
“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这一说法由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中初次提及。
如今,这个概念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发展于三国-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鼎盛于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转变于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历代有变。早在西汉时期,徐闻、合浦就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期,泉州超越广州成为主港,以“刺桐港”之名享誉世界,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具体路线是:由泉州、广州、徐闻、合浦等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茶叶、火药、活字印刷术、中医药等传播到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宝石、香料等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在中国和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印度等几个文明古国之间搭起了桥梁,把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等几个世界文化的发源地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
这些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互相交流,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桥建成 连通梦想
晋江大桥位于晋江入海处,横跨晋江,是福建省道201线暨泉州沿海大通道上的关键项目。
晋江大桥北岸与东海街道后厝社区连接,跨越晋江后,至南岸陈埭镇仙石村,与江滨路和沿海大通道连接。大桥全长3.6公里,总投资8.8亿元人民币,由主桥和南北引桥及南北互通立交组成。其中,主桥长365米,桥宽38米,采用“开”字形独塔双索门式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结构;北引桥长1365米,南引桥长1010米;大桥南、北立交均采用八条匝道互通立交,北岸东海立交匝道全长5477米,南岸晋江江滨路立交匝道全长5260米,抗震设防烈度为8级。
晋江陈埭与泉州东海分踞晋江的南北两岸,隔江相望。但是,仅仅一江之隔的两地,在晋江大桥建成之前,交通十分不便。两地的陆路往来,必须绕走晋江市区,通过刺桐大桥或泉州大桥后到达泉州市区,再往东走才能到达东海。一大圈下来,足足绕行了10多公里,即使不计堵车时间,最快也要10几分钟,而且经过刺桐大桥收费站时还要缴纳6元过桥费。
晋江市陈埭镇被誉为“中国鞋都”,众多的制鞋企业每天都必须面对一个大问题——物流成本。然而,从陈埭镇到泉州市区、从晋江机场到泉州火车站都必须绕行,加上交通拥堵,路上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这样难免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令当地企业十分头疼。
2005年5月,晋江大桥开工建设,当地企业和百姓纷纷拍手庆贺。大桥自开工建设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晋江,最多的一天超过1000人次。晋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对当地百姓来说,可谓盼了多年,终于梦圆。2008年,晋江大桥经过3年多的建设终于落成,打通了阻碍百姓千年的鸿沟,连通了晋江两岸,也连通了人们多年的梦想。
攻克难关 “开”创经典
远眺晋江大桥,映入眼帘的是高高耸立的巨大“开”字形主塔。数条斜拉索从“开”字形塔顶依次向下,拉住桥面,和主塔一起构成一叶巨大的风帆,格外壮观。
晋江大桥不但外形壮观,还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的奇迹:第一座“开”字形独塔双索门式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第一次采用双波浪鱼腹式桥梁新技术,有效抵御台风的侵袭和防止桥梁产生涡流共振;笫一次大面积采用隔震支座新技术;第一座国内同类桥梁基础施工之最;
主桥预应力结构首次采用高强930兆帕精轧螺纹钢;大桥正桥主梁宽38米,采用贝雷桁平弦挂篮整体悬臂浇筑,其施工宽度和规模为当时国内第一……其中,尤以“开”字形斜拉桥技术最为经典。
晋江大桥主桥“开”字形的主塔造型,外形流畅美观,凸显了泉州“开放、交流”的城市理念,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内涵,也蕴含着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意,彰显了泉州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
“开”字形结构主塔高134.125米,4个角向上翘起,姿态优美,突破了现有的倒Y形、独柱形的主塔造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加上柱外侧的刻槽处理,具有浓郁的闽南民居建筑特色。
此外,这一结构还使大桥拥有良好的性能结构。
“开”字形主塔的抗风性能良好,结构整体刚度大,且对应的斜拉索应力幅低,结构耐久性好,后期维修养护量较少,建设费用相对较低。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强台风登陆区域,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台风的袭击和防止桥梁产生涡流共振,晋江大桥主梁采用了“等高度预应力混疑土双波浪鱼腹式”新技术,为国内首创。
此外,泉州还处于地震活跃地带。据记载,1604年,泉州以东海域曾发生过8级地震。为了提高晋江大桥的抗震能力,大桥主线桥梁采用4芯隔震支座,可较大程度地提高抗震能力,甚至能抵御汶川大地震级别的地震袭击。
苦中作乐 默默奉献
晋江大桥不仅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也非常大。在创造大桥奇迹的背后,凝聚了近千名建设工人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确保大桥按质按期地建设完成,施工现场实行全天候作业,机器24小时不停开动。工人们从大桥开工到建设完成的上千个日夜里,驻扎在大桥附近,甚至连春节都没时间回家与家人团聚。
建设工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建好晋江大桥,被烈日暴晒,被海风吹袭,个个皮肤黝黑。
一些工人3年没有回家,伴随着对亲人的思念,利用休息时间坐在便桥边抽烟;还有一些工人带着妻子从老家来到工地,在不远的村落租间小屋,能吃上妻子做的饭、穿上妻子洗的衣,偶尔从工地带着老乡回“家”吃点家常菜、喝点小酒,就是最幸福的事了。3年间,结婚的工人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任务在身,他们不得不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工地,默默工作,心里想着:
等大桥落成了,带着新娘子来这里看看。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生活的清苦还不算什么,攻克建设难关时身体上经受的痛苦才是工人们最需要咬牙坚持的。
泉州是地质构造异常复杂的地区,它位于欧亚板块中国东南沿海陆缘近弧顶处、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两侧,地层广泛分布着沉积岩、变质岩及火山岩,岩体完整,岩质坚硬。大桥主塔墩基础钻孔桩均位于花岗岩面上,岩面高低不平,岩体强度高,给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攻克难关,大桥建设者们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最终确定了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建设工人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为了打桩,仅主塔就用坏了9台重达8吨多的钢铁巨钻,潜水工下水排除故障近百次。
由于晋江大桥位于晋江出海口,施工人员不仅要懂得建桥的技术,还要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观察潮涨潮落,记录下数据并绘制变化曲线图成了工人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时间长了,潮汐变化情况便了如指掌。每天退潮时,工人们赶到江面上的工地开工;待到涨潮时,工人们就要及时从江面撤退,进行其他作业。特别是在浇筑混凝土时,对潮汐涨落情况的掌握更显重要。
建设者们就是凭着不怕吃苦、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经过3年多的辛勤奋战,晋江大桥最终绽放美丽身姿,开创经典。
晋江两岸 因桥而变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两地的交通、经济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提升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人们为之叫好的同时,我们发现,一系列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交通出行更便利
晋江陈埭与泉州东海尽管隔岸相望,但是,两地在泉州晋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前的陆路往来十分不便,绕行、堵车、费时是家常便饭。
大桥的建成,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从泉州东海街道后厝社区到陈埭仙石村的路程缩短了10多公里,出行时间大为减少。此外,晋江大桥还与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起来,打通了泉州东进通道,实现了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突破了泉州市区的交通瓶颈,缓解了中心市区的交通压力。
今后,随着泉(州)三(明)高速公路、福(州)厦(门)高速铁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建设完成,泉州市区可在半个小时内快速到达泉州各个区域。泉州的泉港区、洛江区、丰泽区、惠安县与晋江市、石狮市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和便利。
构建物流新体系
晋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对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而言,最明显的就是时空距离缩短了,进出市区更方便了。对于两岸的企业老板来说,晋江大桥带来的是无限商机。而在政府规划的蓝图中,晋江大桥肩负的则是促进大泉州经济新一轮腾飞的使命。
晋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从晋江陈埭到泉州市区再到惠安的惠南工业区,只需半个小时。
惠南工业区到泉州晋江机场、泉州火车站、港口、高速公路、国道等更加方便和顺畅,使这个以机械、服装、鞋业、包袋、工艺品、电子材料投资为主的工业园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提升,更具竞争力。
陈埭镇被誉为“中国鞋都”,是我国休闲运动鞋的制造基地。陈埭生产的运动鞋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物流成本成为企业老板们考虑的重要问题。晋江大桥的建成,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从晋江到泉州可以避开绕行的拥堵路段,只需3分钟车程即可通过晋江大桥抵达对岸,节省了不少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对制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为把陈埭建设成一个运动鞋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滨海城镇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同样,对于石狮、丰泽、惠安等地来说,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对于地处晋江北岸的东海片区,晋江大桥的通车也将大力促进其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总部经济、高科技等。
城市融合新突破
晋江大桥为晋江南北两岸城市的崛起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对于泉州来说,晋江大桥不仅优化了泉州地区的交通路网,而且在泉州未来的“一湾两翼三带”(“一湾”即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两翼”分别是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的布局中,连接起了惠安、泉港、晋江和石狮,方便泉州市中心向外延伸,对改善泉州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推动了整个泉州湾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型。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代李邴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描述了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在我们细细品味这座古老城市历史余味的时候,泉州晋江大桥这条长龙从晋江上一跃而过,“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地标,同泉州日益腾飞的经济一道,描绘出未来环泉州湾城市发展的新蓝图。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