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这里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富饶,物产十分丰富,享有“东方糖库”“森林岛“果园岛”等美称,台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无可挑剔的,美中不足的是地震太多了,据统计台湾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震级≥3)级达230次,从1904年11月到1999年9月的95年内,台湾共发生震级≥6.5级、死亡人数超过100人的地震6次,平均不到16 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台湾地区为何多地震呢?这还要从全球地震分布的规律说起,目前地学界流行的“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壳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它像人类的头盖骨一样,可以分成一块块,即所谓的板块,全球可以分为亚欧、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六大板块(在大板块之内还可以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这六大板块的结合处,有的是海岭,有的海沟,海岭是新地壳产生的地方,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频繁,地震也比较多,由于海岭一般都位于海洋之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小。海沟是老地壳灭亡的地方,这里往往是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由于两个板块互相碰撞,所以火山、地震比较多。全球有两个火山、地震相对集中的地带,一个是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到亚洲南部的青藏高原一带,这一地带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相撞的地方,1999年发生过地震的土耳其、希腊都位于该地震带上;另一带是环太平洋地区,这里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碰撞的地方,地壳比较破碎,全球80%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台湾地区正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台湾岛地处硫球海沟的南端,东海岸的北段水深较浅,南段水深在3000米以上,少数地段超过了5000米,这里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缝合处;台湾岛的西岸面临台湾海峡,海底和陆上断层广泛发育,有不少断层正处于活动期,在这种特定的地质基础上,使台湾地区的地震明显地高于我国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台湾地区的地震可以分为东岸带和西部带,东岸带分布在花莲到宜兰、新港到台东的近海,这一带地震大多由板块活动所造成,属于海底地震,震源深度为30公里~50公里,周期为2年~5年,由于震源比较深,加之远离陆地,故破坏性不大;西部带位于新竹县以南,这一带地震大多由断层活动所造成,震源一般都在陆地上,震源深度大多在10公里以内,破坏性相对前者来说要大得多。例如1999年9月21日发生在南投县的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公里左右,结果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震感波及到全岛。1935年4月11日发生在台湾中部的大地震也属于浅源地震,震级为7.1级,有3200多人死于非命,是台湾20世纪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