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昌:海洋认知决定出路

来源:搜狐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9:13 

专访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海洋的发展潜力早已被全球各国所关注,中国海洋经济跃升发展需继续深入海洋认识

海洋问题再次映入公众视野,是因为《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的发布。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一直做着持续的贡献,而且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3.1964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十分之一。按此趋势发展,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潜在支柱。海洋的发展潜力早已被全球各国所关注,中国海洋经济跃升发展需继续深入海洋认识。

511日,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初步信息,向世界郑重宣示了我国在海洋上的权利。在《财经国家周刊》专访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和规划司司长王殿昌的517日,记者看到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海权论》,他说现在随时都在学习这本书。

从事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已有32年经历的王殿昌说:人类已进入到利用海洋的新的历史时期,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全面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利用发展海洋时代来临

《财经国家周刊》:从宏观来讲,海洋经济已占国民经济近一成,随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您觉得这个比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未来GDP的整个格局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殿昌:可以预测并坚信: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稳步提高,海洋经济的总量必然会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必然会不断提升。

理由是:第一,从全球视角看,人类利用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沿海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全球性海洋开发利用大潮已到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这种发展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海洋的开发利用也必将不断深化。

第二,从海洋利用价值看,广袤的海洋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可扩展区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地。

第三,我国海洋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沿海地区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未来十年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已经筑就,乘着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东风,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通过海洋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和改造,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财经国家周刊》:你曾提到,“现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正是转变的契机,为时不晚。”你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点在哪里?

王殿昌:我认为,形成海洋新兴产业规模的突破点是:第一,在“认识”上的突破。目前,仍然存在对海洋的战略地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通道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第二,在技术上的突破。海洋开发利用,特别是深海远海资源的勘探开发程度,完全依赖于海洋高端技术和先进装备,先进装备又依赖于材料。

以海洋石油开采为例,由于技术和装备原因,我国目前海洋石油开采仅限于渤海及其他浅海海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期待,我国在深海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上尽快突破。

第三,要在海洋重点领域有所突破,要积极推进在海洋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深海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突破,国家要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重点领域、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海洋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在科研方面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又应该怎样促进这些科技较为快速地实现产业化?

王殿昌:国家海洋局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工作。一是强化海洋基础研究,加强海洋与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底地质过程及资源效应、深海极端环境生命过程等重大基础问题研究,推进海洋交叉学科研究,不断扩展海洋科学研究新领域。

二是加强基础性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深化近岸海洋调查,提升深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和观测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油气勘探开采储运、船舶制造和工程装备、海洋环保、海洋生物等关键技术。为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海洋技术成果平台和交易市场,推进产学研合作,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然而,这也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打造区域错位发展之局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非常关注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你认为这几个区域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实现各个经济区海洋经济的错位发展?

王殿昌:区域上的错位发展的确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近些年常见报道说,菜农因盲目跟风种植同种蔬菜,菜价大跌而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说这种现象仅仅造成单体的、短期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当今沿海地区为追求区域经济发展,都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引进钢铁、重化工等项目,必然造成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引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之恶果,这种影响则是长期的和严重的。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犯下 “傻子种地看邻居”的低级错误。

具体到上面提出的三大区域海洋经济板块错位发展问题, 我个人认为,环渤海都市圈发展,最为突出的区位优势是“近都临海”,应该打好“政治和文化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应当打好“国际牌”;而珠三角地区,有善于创新的基因和优势,一定要打好“创业牌”。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向是什么?未来整体的国家海洋产业版图上,将会呈现怎样一种局面?

王殿昌:除上述三大海洋区域板块之外,其他地区也要准确定位,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比如,江苏省,去年国务院批准了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的滩涂面积全国第一,我认为江苏省可以打“生态保护牌”,将工作重点放在后备土地和生态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上,现在的保护就是明天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另外,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生态补贴。

如,浙江省是海岛大省,渔场和海岛的资源丰富,可以打“渔场”和“海岛”牌;再如,海南省,国家定点为国际旅游岛,主题词应该是“生态建设、国际旅游”,并要“向南延伸”。

《财经国家周刊》:不久前,山东省在提到要将“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你认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将在中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殿昌: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滩涂面积、0-20米浅海养殖区面积三项均居全国第二。上世纪80年代,山东沿海地区积极推进由渔业捕捞向海产品养殖转变,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90年代初,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海洋区位优势得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山东沿海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机遇。山东蓝色经济区要打好“承北”(即环渤海都市圈)、接南(长江三角洲国际航运中心)”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