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海洋防灾减灾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3:49:39 

赤潮现象在古代就有发现。据载,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我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亦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海塘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从长江口以南至甬江口以北,约600公里的一段是历史上的修治重点,其中尤以钱塘江口北岸一带的海塘工程最为险要。
海塘起源很早,有关海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记载河流的专著《水经》,这说明东汉已开始有海塘。唐代海塘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
江浙海塘是清朝期间江苏、浙江沿海地区防御海潮危害的土塘、柴塘、石塘,分为江南海塘、浙西海塘和浙东海塘三部分,其中以防御钱塘江大潮侵袭的浙西海塘最关紧要。清康熙、雍正两朝,修筑海塘受到重视。乾隆帝即位后,认为“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在6次南巡中就有4次亲临海宁阅视塘工,实地指授筑塘方略。清朝用50余年的时间,将海宁一线原有的土塘、柴塘一律改建成为了坚固整齐的鱼鳞大石塘。
我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山东蓬莱古水城,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元末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有效地遏止了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