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掘金全新机遇

来源:半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2:53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这个建制不过百余年的城市,因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一跃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无疑让青岛这个山东的火车头又多了加速器,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青岛,海洋是它最靓的名片,而蓝色经济必将是它最大的平台。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青岛是当仁不让的龙头 。根据发展蓝图,到2015年,青岛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大海,青岛最靓的名片

海岸线上起跳的青岛,蓝色一直是这座城市最为悦目的色彩。

生在胶州长在胶州的张晓,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到了宁波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在工作了两年之后,张晓放弃了在宁波7000多元的丰厚月薪,选择到青岛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外面待的时间越长,越能发现青岛的好。”张晓说,前两年父母逼着她回来,但她铁了心要在外面闯一闯,两年中,她在宁波有了自己稳定的事业,也曾借出差之机游历过厦门、大连、温州、南京等城市,综合各种因素,张晓觉得最适合自己的还是老家青岛。“青岛的海滩最好,气温最好,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也很安逸……”在一个月前,张晓主动联系了青岛一家单位,虽然待遇差了些,但张晓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大海,无疑是青岛最好的招牌。来到青岛生活已有4年多的胡晓倩,当年放弃了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孤身来到了青岛打拼。“我小时候看过一次青岛的宣传片,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城市,当时做梦都想来看大海,来这里生活。”胡晓倩说,在上海读完大学,她放弃了导师给自己争取来的留沪指标和工作机会,迫不及待地投入青岛的怀抱。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海哺育了这个城市。青岛1891年建制,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青岛从一个滨海渔村发展成为拥有840万人口的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山东省的龙头城市。这期间,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设在了青岛,青岛还得以首次以奥运主人公的姿态走向世界。

“青岛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海洋密不可分,都与海洋共存共荣。”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原中科院海洋所高级工程师董罗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深情地阐述过青岛与海洋的关系。一辈子与海洋打交道的董罗海说,1932年,我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青岛滨海生物研究所在青岛成立 ,而眼下,青岛有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海洋科研院所多达数十家,青岛会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水养殖藻类、虾、贝类、鱼类、海参五次浪潮都是由青岛引领,眼下,青岛正主导着“蓝色经济”的新浪潮。

海中掘金,青岛的致富经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财富。如何利用和挖掘这一财富,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努力。

上世纪 70年代末,海洋学家曾呈奎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主张,并在中国沿海本无海带、海藻的情况下,励精图治,使18000公里海岸线成了世界第一大海藻类生产区,年产量高达30万吨。上世纪80年代,在由童第周弟子赵法箴等共同推动的第二次“蓝色产业浪潮”中,中国以年产对虾20万吨的业绩再创世界第一。上世纪90年代,同样是驻青海洋学者的推动,深海鱼类黑员鲷等从原始深海进入了中国沿海的网箱,游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青岛人或许还记得,青岛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成为中国的“海洋硅谷”。早在1991年,青岛就提出了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科技产业城转变的口号,并在整个城市的定位中把海洋科技产业确定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到了2001年,青岛的政府官员从数字中看到了实现“海洋硅谷”之梦的前景:青岛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 286.6亿元,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3%。就在这一年,青岛制定的《青岛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青岛就表达了“十五”期间初步建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海洋硅谷”的意愿。按照规划,青岛将在海洋种子种苗、养殖、食品、医药、化工、环境等六大领域实施“蓝色工程”。此后,为圆“海洋硅谷”之梦,青岛开始在浩瀚的海洋中画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财富地图。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