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洋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

来源:邢桂方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2:36 
2002年10月21日,在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三届院士大会暨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八届学术会议和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七届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教授因在贝类养殖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2001年度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2003年6月2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张福绥教授200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这是青岛市首次设立科学技术功勋奖。

现年75岁的张福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是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张福绥教授1927年12月27日生于山东昌邑,1953年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他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40多年间,他质朴的心里装的是祖国的富强和沿海百姓的富裕,把全部心血都凝聚在了我国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贝类人工繁殖学研究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直接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特别是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沿海渔、农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作为农民的儿子,靠人民助学金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第一批研究生,张福绥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和沿海渔、农民的脱贫致富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张福绥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区系分类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海洋的浮游软体动物在分类学部分鉴定报告了61种其中含1新属、4新种;并修订了海若螺科Ckionidae 的分类系统,组建一新亚科Prionogkossinae。在生态学部分首次发现黄东海区浮游软体动物群体的经向移动现象、移动失量、年周期及其动力学分析;据此选定出暖流指标种为黄海暖流冬强夏弱的性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另外协助张玺教授进行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底栖软体动物为材料将我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了“亚区级”区划在印度--西太平洋动物地理 区内首次1963年 提出亚热带性质的“中国--日本亚区”。将它与南邻“印度--马来西亚”热带性质 的界限划定在海南岛南端、台湾省西南端与东北角、日本奄美大岛以北及八丈岛以北、日本的能登半岛日本海沿岸 与铫子太平洋沿岸 。将黄海与渤海暖温带性质 划入它北邻的北太平洋温带区的“远东亚区”,由此将我国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推向区划动物地理学水平,并为以后的贻贝苗种繁育和扇贝引种奠定了科学基础。

七十年代开发利用海洋已形成世界性浪潮向海洋索取蛋白成为海洋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西方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尚在“观望是否将有足够的经济剌激与营养剌激而促成计划研究贻贝人工育苗”以发展贻贝养殖时张福绥教授和他的研究组已着手实施与发展实验生态学与贝类养殖学有关项目研究,先后领导了山东蛤仔资源调查与滩涂养殖研究以及文蛤蓄养研究;主持了著名文蛤产区辽宁省辽河口文蛤资源调查,为活文蛤出口奠定了基础;主持了“贻贝Mytikusgakkoprovinciakis养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课题,在调查研究黄海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贻贝的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推动了山东贻贝养殖产业化;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海贻贝的生长与繁殖以及幼体生态学规律,发现该海区的贻贝一年有春秋两个繁殖期;详细研究了胶州湾贻贝繁殖期与水温的关系,首次发现并阐明了在春、秋两个繁殖期内春季早期与秋季晚期产的卵在海中不可能变态成稚贝,并阐明了其环境制约机制和群体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率先指出山东沿岸贻贝苗源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附着基数量和生殖群体数量不足,提出了适时补充附着基及生殖群体是形成自然苗场的技术关键。根据贻贝所在海区所表现的生物学规律及生态学特点,在调查研究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于1972-1973年成功创建了“废旧草绠采苗法”和“贻贝自然采苗场建立”技术,解决了苗源供应问题。继而又研究改进了饵料结构、采苗器材、细菌控制和苗种中间培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起完整的人工育苗理论和技术体系,首次将贻贝育苗工程化,育苗单产水平苗数/米3水体 达到1000万粒以上育苗单产量创世界最高记录促进了我国贻贝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77年仅山东贻贝产量即达5万吨使贻贝成为当时全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学术界同仁的瞩目并为以后其它贝类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奠定了基础。

八十年代针对我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出现的养殖种类匮乏、效益低下、海水养殖业面临严重滑坡的局面张福绥教授及其课题组将目光投向了扇贝生物学及引种、养殖研究。扇贝曾几何时曾被尊为海鲜八珍之一,别说寻常百姓食之不易,就连国宴也一度“舶来”享用。张福绥教授以他敏锐的眼光瞄准了它,在系统研究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比较分析张福绥教授等推论将美国的海湾扇贝引进我国是可行的。海湾扇贝是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以其生长快速著称。1981-1982年在海洋研究所领导大力支持和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先后4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亲贝。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982年引进后存活的26个亲贝及其后代,在中国海域能够正常繁育生长;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能够提前在生殖季节外人工促熟生殖与进行工厂化育苗,从而使扇贝的养成期增多2个月,且当年底达到商品规格。并研制成适应不同水域环境的采苗器材与苗种中间培育技术,试验确定了一系列有关养成参数与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工艺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为大规模发展海湾扇贝养殖业解决了苗种供应问题。1985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稳定的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并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海带、对虾、扇贝 支柱之一,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国80年代末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除增添了新的养殖对象外,还在渤海开创了扇贝筏式养殖业,利用夏秋高温季节在渤海养殖海湾扇贝,避开了渤海冬季风浪大,水温低,不适于扇贝与海带等越冬筏式养殖的问题;建立了海湾扇贝(暖水性)与海带(冷水性)轮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海区利用同一养殖设施进行季节性轮养;根据海湾扇贝与对虾食性与占有空间不同,建立了二者混养模式;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的成功,带动和促进了栉孔扇贝等其它贝类控温育苗的发展。

九十年代以来张福绥教授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又开展了“引种复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并在1994-1995年对养殖群体全部进行了种质资源更新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为了开发利用我国辽阔的南海海洋国土资源,根据海洋贝类区系的性质及海洋地理生态学规律,他又先后3次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至我国南海与东海,并已初具产业规模。根据中美海洋与渔业合作研究协议,1994年海洋研究所应邀派科技人员去美国帮助建立了海湾扇贝养殖示范场。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充分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界水产养殖学术权威Dr.K.chew认为是“近十年来世界上非常成功的水产养殖项目之一”。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上,国家向张福绥教授颁发了“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他是当时获奖科学家中惟一不是院士的科学家。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栉孔扇贝爆发性死亡等新问题,张教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应急措施,如根据科学评估的养殖容量调整养殖密度、良种培育、贝藻轮养、离岸养殖等,从而保证了贝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00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累计产量达330万吨,产值约130亿元。其中2000年的产量为64万吨,占我国扇贝总产量的2/3左右。

张福绥教授先后发表论著110余篇(部),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授予的荣誉称号。鉴于他对我国海洋生物学研究和贝类增养殖业做出的杰出贡献,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2002年获2001年度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2003年又荣获青岛市首次设立的科技功勋奖;另有多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农牧渔业部、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星火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均列第一名 。

张福绥教授十分注重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9名,博士6名,博士后3名,他对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论文,总是逐字逐句地斟酌,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改过他的学生现大多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了鼓励研究生们致力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他捐出了所获的陈嘉庚科学奖的全部奖金,在海洋研究所设立了培养研究生奖学金及中国贝类学会优秀论文奖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张福绥教授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忠诚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他不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学术思想精辟深邃、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倡导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并重。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盛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说,我在事业上取得的一点成绩,与我的恩师张玺教授、曾呈奎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指导,与历届所领导和课题组全体同事们的努力分不开。成绩要归功于大家,归功于我的同事和学生们。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取之于民就该奉献于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尽管年已古稀,张福绥教授这位耕海牧洋人,仍在“老骥伏枥”。近年来,他密切关注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四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如“生态养殖与工程化养殖并举”、“离岸养殖”、“清洁生产”等等,为推进我国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做着艰苦不懈的努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