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6·18”项目茶会
来源:周裕惠 叶枫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2:37
5月15日,11位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的院士,在福州出席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事厅联合主办的“6·18”项目茶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工程院的机构职能与人员组成情况。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石玉林院士,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工程学院的第二大学部——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近几年主要研究领域、课题及成果。省科协副主席陈震、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危廷芳、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锡能在会上讲了话。
茶会上,省内50家企业负责人与11位院士零距离接触,就对接项目与技术需求进行咨询、探讨,其中多位农业企业家就农作物栽培、水产品养殖、林业加工、畜牧业养殖等农业方面所遇到的难题,向相关领域的多位院士请教。
安溪县长向院士请教茶叶标准化生产问题
安溪副县长正为茶叶的更好出路而忧虑。他说,茶叶在福建省“九大优势产品”中排行第二,福建省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最多。福建有两大名茶(安溪铁观音与莆仙茶)。安溪有“中国茶都”之称,年产量4万吨,今年的销售额为10.26亿元,占安溪县总收入的60%以上。拥有2-3亩地的茶农,每年可获利7-15万元,增强了茶农的积极性。
安溪副县长请教石玉林院士,目前安溪茶叶欲实现小规模的生产向企业标准化生产转型,正面临的问题:其一,能否将千万户茶农组成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或组成协会,走合作社道路;其二,能否定一个两年计划,实现茶叶的产业化生产;其三,如何快速检测茶叶中残留的农药,引导茶农实现农药残留达标。
石玉林院士建议,要明确福建茶叶最大的特色在哪里,做好茶叶等福建优势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大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他肯定了安溪茶叶在产业延伸上的做法,如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制作等。
石院士指点降低畜牧业污染良方
龙岩某畜牧养殖户向石玉林院士咨询农村养殖业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他从江苏农科院引进生物有机肥,在耕地面积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有机肥渐成趋势的情况下,能否先培养蛆,提供蛆蛋白来喂猪,以推广生物有机肥来降低污染。石玉林院士肯定了该企业家的发展思路,并非常乐意回北京后向更多有机肥领域的专家了解此动态,并给予回复。
某污水处理公司的业务涉及有机肥发酵、污水处理等,在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程序——生物净化氨、氮,存在氨、氮难降的问题,若用常规工业处理方法,则成本太高,养猪场运行和管理无法到位。他说,目前该公司自行研制出仿生态养化沟,以水生植物为原料,暂缓污染情况,他向石玉林院士求教改善良方。对此,石院士指出,对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难题,关键是经济、成本问题,他推荐了若干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并表示愿意协助该企业家解决难题。
水产养殖企业向唐院士咨询水产养殖难题
水产养殖中遇到的难题,是当日来自宁德、泉州、漳州的几位养殖公司负责人关心的话题。
宁德的尤先生说,他的大黄鱼养殖经验已15年了,同样养殖两年的雄性大黄鱼只能长到350克左右,而雌性大黄鱼几乎都超过500克,他希望通过只产雌性鱼不产雄性鱼的办法增加利润。对此,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唐启升院士表示,国内已提出 “单性大黄鱼”的技术理论,但具体操作复杂,需投入一定成本。
漳州的刘先生请教唐启升院士,他用3.3米×3.3米、5米5米的网箱养鱼已六七年,可近两年来,各种鱼类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是否由网箱太小造成。对此,唐启升院士说,从各地养殖情况来看,5米5米的传统小网箱空间有限,影响成鱼质量,他建议尝试大一点的网箱,如20米20米等。此外,他还肯定了一些养殖企业大面积更新鱼苗的计划。他解释说,同家族的鱼苗近亲交配过于频繁,严重影响鱼的质量,引进新血统后,可有效解决。(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工程院的机构职能与人员组成情况。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石玉林院士,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工程学院的第二大学部——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近几年主要研究领域、课题及成果。省科协副主席陈震、省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危廷芳、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锡能在会上讲了话。
茶会上,省内50家企业负责人与11位院士零距离接触,就对接项目与技术需求进行咨询、探讨,其中多位农业企业家就农作物栽培、水产品养殖、林业加工、畜牧业养殖等农业方面所遇到的难题,向相关领域的多位院士请教。
安溪县长向院士请教茶叶标准化生产问题
安溪副县长正为茶叶的更好出路而忧虑。他说,茶叶在福建省“九大优势产品”中排行第二,福建省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最多。福建有两大名茶(安溪铁观音与莆仙茶)。安溪有“中国茶都”之称,年产量4万吨,今年的销售额为10.26亿元,占安溪县总收入的60%以上。拥有2-3亩地的茶农,每年可获利7-15万元,增强了茶农的积极性。
安溪副县长请教石玉林院士,目前安溪茶叶欲实现小规模的生产向企业标准化生产转型,正面临的问题:其一,能否将千万户茶农组成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或组成协会,走合作社道路;其二,能否定一个两年计划,实现茶叶的产业化生产;其三,如何快速检测茶叶中残留的农药,引导茶农实现农药残留达标。
石玉林院士建议,要明确福建茶叶最大的特色在哪里,做好茶叶等福建优势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大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他肯定了安溪茶叶在产业延伸上的做法,如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制作等。
石院士指点降低畜牧业污染良方
龙岩某畜牧养殖户向石玉林院士咨询农村养殖业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他从江苏农科院引进生物有机肥,在耕地面积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有机肥渐成趋势的情况下,能否先培养蛆,提供蛆蛋白来喂猪,以推广生物有机肥来降低污染。石玉林院士肯定了该企业家的发展思路,并非常乐意回北京后向更多有机肥领域的专家了解此动态,并给予回复。
某污水处理公司的业务涉及有机肥发酵、污水处理等,在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程序——生物净化氨、氮,存在氨、氮难降的问题,若用常规工业处理方法,则成本太高,养猪场运行和管理无法到位。他说,目前该公司自行研制出仿生态养化沟,以水生植物为原料,暂缓污染情况,他向石玉林院士求教改善良方。对此,石院士指出,对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难题,关键是经济、成本问题,他推荐了若干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并表示愿意协助该企业家解决难题。
水产养殖企业向唐院士咨询水产养殖难题
水产养殖中遇到的难题,是当日来自宁德、泉州、漳州的几位养殖公司负责人关心的话题。
宁德的尤先生说,他的大黄鱼养殖经验已15年了,同样养殖两年的雄性大黄鱼只能长到350克左右,而雌性大黄鱼几乎都超过500克,他希望通过只产雌性鱼不产雄性鱼的办法增加利润。对此,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唐启升院士表示,国内已提出 “单性大黄鱼”的技术理论,但具体操作复杂,需投入一定成本。
漳州的刘先生请教唐启升院士,他用3.3米×3.3米、5米5米的网箱养鱼已六七年,可近两年来,各种鱼类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是否由网箱太小造成。对此,唐启升院士说,从各地养殖情况来看,5米5米的传统小网箱空间有限,影响成鱼质量,他建议尝试大一点的网箱,如20米20米等。此外,他还肯定了一些养殖企业大面积更新鱼苗的计划。他解释说,同家族的鱼苗近亲交配过于频繁,严重影响鱼的质量,引进新血统后,可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