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航海探险家排行榜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2:48 

600年前的7月11日,一支由中国人率领的庞大船队驶往未知的海域,其后又六次成行(从1405年至1433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重重地镌刻上了他的名字———郑和,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

他的历史地位应当被世人充分肯定,功绩应当被牢记!

为何要下西洋

中国当时是封建社会向下坡缓慢发展的明朝,但由唐代极度鼎盛累积而来,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明成祖朱棣刚从侄子明惠帝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公元1402年),改年号“永乐”,为何要在三年后,即1405年遣郑和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加里曼丹岛,古称婆罗州:位于马六甲海峡东侧,马来群岛之北,是世界第三大岛屿)。

当时的中国经济在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矿业、冶炼业、造船业也出现了繁荣。永乐帝适时而动,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就是体现其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举措。

郑和和他们的船队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下西洋和政治夺权有关。据记载,朱棣在攻入南京金川门当天,惠帝和玉玺均不知所终。据说是凭借航海图亡命海外了,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追查惠帝。当然,这不足为信。

为什么选郑和

郑和原姓马,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收复被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云南。在战乱中,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而遭阉割。19岁时被送到北京追随燕王朱棣,因其在帮助朱棣登上皇位中立下功劳,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能担负远航的重任和他的穆斯林血统有关。在第四次下西洋前,他专程前往陕西西安礼聘大清真寺的掌教哈三当翻译。穆斯林一向重视商业,具有从商和航海的双重传统。祖父和父亲到麦加朝圣的经历、勇气和献身信仰的精神,使幼小的郑和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稍大后,他就学会了划船、使帆,所有这些都培养了郑和大海一样的胸襟、气度和胆略,都为远涉重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宣德八年,62岁的郑和在第七次远航归国途中,积劳成疾,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7月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最远到了哪里

关于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英国作家加文·孟席斯在他的专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写道:“郑和环球航行,最早发现美洲。”如果这个观点是事实,那么意味着整个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将被改写,特别是西方中心观念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那么根据目前史料,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首先我们要知道两张地图,一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另一张就是由郑和本人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当时中国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丰富的地理图籍。

两张地图为我们共同展现了当年郑和的行迹:郑和七下西洋到过当时33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国家划分包括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也门、伊朗、阿曼、沙地阿拉伯、索马里、坦桑尼亚、肯尼亚等近20个国家。)还有学者认为郑和已越过好望角,进入非洲西海岸,只是没有证据支持。

先进的航海技术

在600年前,没有GPS,也没有无线电,郑和庞大的船队是如何在茫茫海上保持准确的航线?

《郑和航海图》所附的《过洋牵星图》中提到了一个星座———北辰,也就是古书中对北极星的称呼,正是它在闪烁的星空中对航海者进行领航。

此外,在这张图中还出现了大量其他的星体的名字,北辰的高度变化,以及它与其他星体之间的错落关系,可以为航海者的具体位置提供明确的刻度。那么说明了中国在郑和时代,已经在星辰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技术至少比欧洲领先了两到三个世纪。

北极星随着船队来到南半球而消失在地平线上,指南针便成为郑和船队保持正确航线的工具。

船队有多庞大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每次在2.7万人以上,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在90-1500人之间。

根据马欢(郑和船队里的翻译,曾经三次出洋)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的船队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而哥伦布航海时为3到17艘)。在《瀛涯胜览》里,以及《明史》里,对一号宝船的尺寸有记载:“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如果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将会是长约138米,宽约56米的巨船,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的面积还大,但这一数字目前颇具争议,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那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

郑和:(公元1371年-1433年)原姓马,字三宝,出生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因其七下西洋,永载史册。

世界五大航海探险家排行:

五:发现南极洲-库克

詹姆斯·库克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

库克画像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他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当英-法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他被提升为大副。四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纽芬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促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善长博物学的画家。他先向南航行,后向西转弯,绕过合恩角,于1769年4月13日到达塔希提岛。调查了维纳斯的航道之后,于6月3日他的调查船驶向新西兰。在那里他逗留了六个月的时间并把两个岛屿标绘在海图上。后来他沿着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航行。他把澳大利亚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称所有权属于英格兰。航行到爪哇之后,他穿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英国。他到达英格兰的时间是1771年6月12日在1772年7月13 日,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的报道。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于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国。

库克与他的船队

库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从英格兰启航的。这次的目标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岛”。进一步向北航行,他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里,于1779年2月14日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四:环球航海的先驱——麦哲伦

麦哲伦画像

费尔南多·麦哲伦,世界航海家之一。葡萄牙人,1480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 5艘帆船266人组成的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率领船队详细航行,度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火地岛,历经千辛万苦,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是船队已处于缺粮断炊的困难境地,水手们忍饥挨饿,用桅赶上的皮带充饥,但船队始终前进不止。在途径菲律宾群岛时,探险对于岛上的土著人发生冲突,麦哲伦受伤身亡,最后,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这艘船取道南非驶抵西班牙,实现了从西方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计划。于1522 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园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

麦哲伦船队用70天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海岸,然后沿岸向南航行,寻找横穿美洲大陆的海峡或最南端的岬角。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包括饥饿、严寒、船队内部叛乱、叛逃以及误入河口等,终于在1520年11月28日穿过一个海峡到达美洲西岸的大洋。这个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即是现在南美洲智利南部、南纬52度,沟通两洋的那个海峡。麦哲伦船队此时只有三条船了。他们在大洋上向西航行110天,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们便命名这个大洋为太平洋。

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

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因参与岛上部族的战争,麦哲伦受重伤而死。余众分乘两条船在埃里·卡诺带领下,逃离菲律宾。他们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途中,又被葡萄牙海军俘去一船。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条船(维多利亚号)和18名船员了。

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第三: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达·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系15世纪未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 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为此,达·伽马是一名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贵族子弟。

达·伽马航行示意图

15世纪下半叶,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妄图称霸于世界,曾几次派遣船队考察和探索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1486年,他派遣以著名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为首的探险队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决心找寻出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当船队航行到今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时,强劲的风暴使这支船队险些葬身于鱼腹之中。迪亚士被迫折回葡萄牙。从此,欧洲人便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事过不到几年,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抓紧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于继父业,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达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统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l°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继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

4月1日当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自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他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导航员马吉德,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 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佳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着。1499年9月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1502年2月,瓦斯科,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船队途经基尔瓦时,达,边马背倍弃义把该国埃米尔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胁埃米尔臣服葡萄牙向葡萄牙国王进贡。船队在坎纳诺尔附近海面上,达·边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为了减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迦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阿拉伯人,尔后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 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只向葡萄牙返回,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竞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当达· 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

为了垄断葡萄牙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利益,对于欧洲各列强,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对他们封锁了绕过好望角可达到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又秘密策划了对印度洋上其他航路的封锁。为此,它发动了一场对阿拉伯人的海战,于印度洋上打败了阿拉伯舰队。一时间,葡萄牙船队成为独霸于印度洋海域的盟主地位。

从1494年葡、西两国签订的划分海外势力范围的《托尔德西拉条约》到1529年再次协议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由于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路的成功,象葡萄牙这样一个人口当时仅为150万的蕞尔小国竞囊括东大西洋、西太平洋、整个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的贸易和殖民权利。

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自16世纪初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糜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掠夺香料,掠夺珍宝、掠夺黄金。这条航道为西方殖民者掠夺东方财富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无怪乎西方人直至400 年后的1898年,仍念念不忘,达·伽马对开辟印度新航道的贡献而举行纪念活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新航道的打通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由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印度洋沿岸各国以及西太平洋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达·伽马的印度新航路的开辟,最终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第三:欧印航线的发现者——达·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系15世纪未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由于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1460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 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为此,达·伽马是一名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贵族子弟。

达·伽马航行示意图

15世纪下半叶,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妄图称霸于世界,曾几次派遣船队考察和探索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1486年,他派遣以著名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为首的探险队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决心找寻出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当船队航行到今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时,强劲的风暴使这支船队险些葬身于鱼腹之中。迪亚士被迫折回葡萄牙。从此,欧洲人便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事过不到几年,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抓紧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于继父业,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达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统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l°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继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

4月1日当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自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他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导航员马吉德,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 29日,达·伽马带着香料、肉佳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着。1499年9月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1502年2月,瓦斯科,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船队途经基尔瓦时,达,边马背倍弃义把该国埃米尔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胁埃米尔臣服葡萄牙向葡萄牙国王进贡。船队在坎纳诺尔附近海面上,达·边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为了减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迦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阿拉伯人,尔后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 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只向葡萄牙返回,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竞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当达· 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

为了垄断葡萄牙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利益,对于欧洲各列强,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对他们封锁了绕过好望角可达到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又秘密策划了对印度洋上其他航路的封锁。为此,它发动了一场对阿拉伯人的海战,于印度洋上打败了阿拉伯舰队。一时间,葡萄牙船队成为独霸于印度洋海域的盟主地位。

从1494年葡、西两国签订的划分海外势力范围的《托尔德西拉条约》到1529年再次协议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由于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路的成功,象葡萄牙这样一个人口当时仅为150万的蕞尔小国竞囊括东大西洋、西太平洋、整个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的贸易和殖民权利。

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自16世纪初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糜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掠夺香料,掠夺珍宝、掠夺黄金。这条航道为西方殖民者掠夺东方财富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无怪乎西方人直至400 年后的1898年,仍念念不忘,达·伽马对开辟印度新航道的贡献而举行纪念活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新航道的打通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由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印度洋沿岸各国以及西太平洋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达·伽马的印度新航路的开辟,最终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画像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哥伦布的船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哥伦布把装有羊皮纸信的木桶扔入大海

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第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画像

郑和早在1405年开始航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28年。远涉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加勒比海(孟席斯最新论断)。先后出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及美洲的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海船多则60多艘,少则40多艘。海船最长约147米,宽60米,载重约100 0吨,平均容纳四五百人。出洋人员多在27万多人,拥有多项当时世界之最,有最早的海军陆战队,最大的大型船只混编舰队,有专用的水船,有巨大的可以和航空母舰媲美的大宝船。按《明史》郑和传:大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照明尺计算,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船,其排水量的低限是一万五千吨,有的认定郑和宝船的排水量约高达一万八千吨左右,是一艘二万吨级的巨轮,比五百多年后一九一八年江南造船所所造一万四千七百吨的“官府员”万吨钢船还要大,成为十九世纪前世界绝无仅有的巨舶、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型木帆船。

郑和和他们的船队

十五世纪初叶,当欧洲人自非洲西海岸缓缓南行时,在遥远的亚洲东南角。 郑和探险队正已扬帆启航,开始了长期海上活动。郑和的探险活动比起哥伦布来要早得多,比起达·伽马1498年到达印度加里库特要早92年,比起麦哲伦环球远航更要早114年。三位欧洲航海家,更无法同郑和相比:他们几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载重量只有一百二十吨;人数仅为一二百人。而郑和的船队超过两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而且,郑和七下西洋,其探险生涯前后延续近30年之久,这是欧洲任何航海探险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郑和西洋探险的庞大规模,更令欧洲航海探险家们所望尘莫及,亦令全世界震惊。况且,船队组织复杂而又严密,下西洋探险通常有数万人构成,分四大系统:指挥系统、航海技术 系统、军事系统、后勤系统等诸系统,如此严密的组织结构,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正因为如此,郑和下西洋的探险活动才有了组织保障,才取得出色的航海探险成就。

生活补给:

“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然而,如此记述对长程航行的饮食并未绘出全貌,按盐、酱、油是烹调佐料,用以增加食物风味,茶、酒是嗜好性饮料,均非果腹的粮食,达不到营养所需,因此,料想尚应备有其他食物。详细考证史料发现,原来郑和远航前食物经过精心准备。

牲畜家禽船上养,蔬菜生姜船上种,大量淡水船上储.

郑和船队行经之地多在热带,即使在冬季腊月,温度也多高于20摄氏度,为持续预防食物腐败变质,载运上船的食物除可趁新鲜食用者外,大多必须是经得起存放。

明初之时食品加工方法,已能处理保鲜期短暂的食物,例如将肉类、水产、蔬菜以盐、酱、醋、酒糟腌制,或烟熏、晒干;将水果曝晒制成果脯,或以蜜、糖渍,或用火焙。因此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应当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以及醋、蜜、糖等调料。

郑和船队出海之后,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按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生姜,提供日常食材。然而船上的产量毕竟有限,大量的新鲜蔬果、肉类及饮用水,势必待上岸时补给,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正如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所述:“缺其食饮,则劳困弗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湾,汲汲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粮舟者,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远航途中船队平日常吃鸡和羊,偶尔还可以用鹿、兔、骆驼肉来改善生活

郑和船队的主食粮食以米麦为主,可用以作粥、饭的豆类、黍、稷、粟等次之。

营养补给:

郑和船队食谱中蔬菜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水果提供了丰富的维他命C

马欢有关食物的记述中,以蔬果种类最为繁多。依类别归纳有三大类,包括:瓜类(冬瓜、黄瓜、菜瓜、小瓜、葫芦)、茄子、萝卜、胡萝卜等,这些都是耐存放的菜蔬,推估是带上船的主要菜色;另一类为葱、姜、蒜、胡荽、韭、薤等辛香菜类,是用于调味或烹调用佐料。

至于中国饮食中重要的叶菜类,在中南半岛等四季草木常青之地,应该生产有各样品种,但《瀛涯胜览》中为什么却只提到芥菜一种而已?颇饶人趣味,或由于芥菜的生产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较多,是会稽人士马欢所熟悉,不仅可供新鲜食用,且可腌制成酸菜、雪里红、梅干菜等,其它叶菜类未尽可供加工之用。

水果类在爪哇、马来半岛及印度半岛等地区主要为椰子、芭蕉、甘蔗、西瓜等,还有一些是热带特产的水果,如:莽吉柿(山竹)、郎扱(冷塞果)、赌尔乌(榴槤)、菠萝蜜及酸子(芒果)马欢对这些温带地区陌生的水果作了详实逼真的描述,色香味历历如现,这些水果至今仍盛产食用,他并且注意到在这些地区 “无桃李”的现象。

在干旱沙漠型气候的阿拉伯半岛,生产的是另一类水果,主要有石榴、花红(苹果)、西瓜、甜瓜以及晒干而成的万年枣(椰枣)与葡萄干等。马欢所称的“果”尚不只水果,还包括种子、坚果类的松子、把聃(杏仁)、核桃等,这些都出产在阿拉伯半岛,可提供蛋白质与脂肪,其营养价值异于水果提供维他命C及纤维质的功能。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开辟人类大航海时代

公元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千帆叠影。在用香烛和三牲祭拜过航海者的守护神天妃后,郑和奉明成祖之命携王景弘率27800人起锚远航。600年后,7月11日这一天第一次成为中国的“航海日”。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就策划了这一流传千古的大航海行动。新皇帝为何如此急迫地与海外取得联系?

对此,历史上的解释版本很多:可能是为了找寻可能逃往海外的建文帝;或者是通过外贸所得,来填补因为连年内战造成的国库空虚;或者是将天朝恩威普诸海外,让四海之内共享太平之福;或者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所说,是刚从侄儿手中篡权的新皇帝要告知诸邦国他已是新的真命天子,以让诸国来朝。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600年前郑和的这次下西洋后来被认为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在人类史上的意义竟然是这样的。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忠于皇命,恪守臣职,才是航海任务的本职,除此而外,不会另有他想的。

成祖赐姓

永乐年间的某个早朝,新皇帝朱棣环顾众官员,问:到底该派谁下西洋以宣天威?

有官员力荐郑和,称其面部粗如橘皮表明他身经沧桑;印堂太窄显示其精力专注;剑眉虎额反映他具有军事统领能力;口阔如海表示口若悬河;眼光烁如激流显示其精力充沛。这些足以证明郑和可胜此任。

皇帝显然认同这位官员的观点,毕竟自己亲自赐姓“郑”的郑和已经跟随了他15年,皇帝对其还是了解的。

在洪武十四年(1381)的一场战斗中,一位名叫马和的11岁男孩被明军俘虏。两年后来到明都南京,后又随傅友德部队调往北平,镇守边关。洪武二十三年,马和被同在北平军营的四皇子燕王朱棣选为内侍。

在陪同四皇子镇守边关的岁月里,马和与皇子之间培养出了友谊。自成为燕王内侍以来,马和一直追随主人征战沙场,并因此习得用兵之术。在收服北方草原地带蒙古人的战役及后来的靖难之役中,他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马和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忠诚和勇敢也让燕王朱棣甚为欣赏。军旅的生涯,给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几次重要的意外的而且完胜的“战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

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亲笔写了斗大的一个“郑”字赐予马和,以嘉奖其在北平近郊的郑村战斗中所立的战功。至于是怎样的战功,史书并没有记载。从此马和改名郑和。

郑和的家谱记载其“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有智略,知兵习战”,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统兵将领。

首航古里

永乐元年的造船工匠们显得异乎寻常地繁忙,朝廷一条接一条的命令让他们焦虑不已。自三月以来,皇帝先后下令让沿海沿江各省建造337艘供远洋航行的帆船,同时改造188艘平底运粮船以适应外海航行所需。船工们从此开始了持续的忙碌,倾4年之功,建造或修复了1681艘以上的船只。

这一浩大的工程动用了大半个帝国的力量,全国各地为造船选调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同时也不得不为造船所需的大量木材而四处伐木。

工匠们想象不到,他们的繁忙,造就了人类史上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录,放眼当时天下,也惟有天朝有此财力。

或许明成祖应该感谢父亲朱元璋给他留下了这样殷实的经济基础。小农出身的明太祖很重视发展农业,经过30多年的休养生息,仓库里的粮食多得都腐烂了。即使经历了靖难之役,整个明帝国的底子还是很厚实的。

郑和下西洋的大船里就满载着天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宝物,整个船队是一个包括马船、淡水供给船、战船等等的特混编队。郑和对其进行了编组,各组之间依靠鲜明的记号加以区别。

船队中的大船长44丈,其它的技术参数据说也跟“4”有关,专家的说法是,“四”代表了“地”,即“四隅”,同时这与儒家的“四维”——礼、义、廉、耻观念相符。大船的船首画上了“龙睛”用以监视诡谲的大洋。

宝船队沿着中国海岸南下,此行的目的地是印度西海岸的古里(今科泽科德),那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是各国进行贸易的好地方。

航行至福州时,船队进行了补给,等到东北季风来临后,顺风南下。在水罗盘的引领下,郑和带领船队驶过台湾海峡,避开暗礁和岛屿,穿越南中国海。

在越南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分别停泊后,宝船队绕过印度最南端,来到西海岸的“西洋大国”古里。

古里的人们很讲信用,有专人负责同宝船队的贸易。令明朝的使臣们惊讶的是,当地人计算交易额完全用手脚二十指进行,而结果则与珠算丝毫不差。这种惊讶,本身就是航海之行带来的文明交流的结果。双方讲定好价钱后,郑和换来了印度人的宝石、珍珠、珊瑚及胡椒等。

海盗之战

来年春季,当船头上的彩旗飘向东北的时候,宝船队准备启航回国了。返航的船只上满载各国派往天国的贡使,行至满剌加(马六甲)海峡时,郑和遭遇了海盗陈祖义。

陈祖义本是广东人,在明太祖禁海期间,以海渔为生的陈祖义不得不跑到了南洋。后来他纠集一伙人占领了苏门答腊岛的旧港。这些人只是当时逃往海外的明帝国臣民的一部分。

拥有5000人之众的陈祖义曾派人朝贡明成祖,但他经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各国商人深受其害。对于庞大的郑和宝船队,陈祖义垂涎三尺却不敢贸然下手,遂假意投降以便乘机而动。不想被识破,郑和将计就计,用火器击败了陈祖义并将其押解回京,斩首示众。

更神奇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的宝船队到达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觊觎船队的宝物,遂派兵来劫掠。郑和认为,敌人大部分兵力来抢船,城内肯定空虚,遂带领两千多名将士攻陷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在打败闻讯赶回的劫船队伍后,郑和把亚烈苦奈儿扣留在了船上并把他带回了明都,而明成祖释放了亚烈苦奈儿。

第二次下西洋,郑和并没有随船队去送贡使们回国,而是留在了天妃的出生地福建湄州修建天妃庙,他认为,在第一次出洋遭遇台风时,是天妃“显灵”拯救了大家。

据说,这段时间的郑和还在南京筹建了一所官方的翻译学校。这被认为是为以后进行更远航行所做的准备。

天朝盛景

“警报迅速地在东非小镇马林迪传递开来。越过了海洋,跨过了珊瑚礁,好几片怪异的暴风云出现在海面上。渔民们急急忙忙把圆木舟拉往安全的陆地。当乌云聚拢过来时,突然间一切变清楚了,那不是乌云,而是船帆——一片接着一片的船帆,多得数也数不清。这些船首画着蛇眼的大船,每一艘都跟许多房子加起来一样大,而且数目多得像座城市。船队迅速地移动,穿过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洋,目标就是马林迪。当船只靠近时,船桅上彩色的大旗遮住了阳光,船舷上喧腾响亮的锣鼓声震天动地……”

美籍学者李露华在《当中国称霸海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书中描述了郑和船队1415年到达东非时的壮观情景。这样庞大的木制帆船船队在人类的航海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足以与同时期欧洲海军总和匹敌的郑和宝船队,此行同时送回了马林迪王国派往天国朝贡的使者。船队带来了令所有马林迪臣民们目瞪口呆的新奇物件,以至于七、八十年后的达迦马率着几艘小船带来项链等手工产品时,年长的非洲酋长对之丝毫不以为然:相较于天国的物品,这些东西太普通了,船队规模也太小了。

这已经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了,传说在这次航行中一些船员可能留在了今天的肯尼亚。2005年6月30日,相传是“郑和部下后裔”的肯尼亚人姆瓦玛卡·夏瑞福启程前往中国,参加江苏太仓市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被访国家的欢迎,每次归航时,随船的各国贡使多达数百人,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的国王。而现在各国关于郑和的遗迹和传说也反映了郑和船队的影响。如泰国和马来西亚都有三宝公庙,郑和在那里被当作菩萨供奉,印度有郑和像,非洲索马里有郑和屯,肯尼亚有郑和村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在1425年明仁宗即位后被迫中断,仁宗以海外贸易为弊政,予以罢除,郑和任南京守备。直到宣德五年,中国朝贡贸易的明显衰落让宣宗朱瞻基开始感到忧心。在这之前,同敌国的战争中,明帝国又将安南失守。宣宗认为,这将削弱帝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为了重塑帝国声望,再造“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宗降旨让已近花甲之年的郑和率队七下西洋。

最后的航行

最后的航行

虽然航海已经中断了五年之久,但船只是足够的。在做了两年的充分的准备后,郑和船队出发了。

年迈的郑和熟知航行的艰辛,他似乎已经预料到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次远航了。于是,在出发前他先后立了两块石碑来记录自己前六次的航行。一块在刘家港,一块在福建沿海闽江口的太平港。这两个港口正是他第一次远航时先后停泊的驻地。在石碑上,郑和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次远航的成就,包括对于中国地理知识的积累、中国文化的传播、天朝恩威的宣扬等等。

像前几次一样,郑和献祭了天妃后,驶离南京。到江苏、福建征集宝物、增添水手后,于宣德七年初出海。

船队顺利地第七次到达古里后,郑和将其分为数个小支队。太监洪保率队前往忽鲁谟斯国及其他阿拉伯城邦与港口,并南下东非沿岸甚至远及肯尼亚麻林。

而这时的郑和因健康原因留在了古里,他虚弱的身体已不能经受风浪的颠簸和旅途的劳顿。

1433年,派往各地的支队在古里会合后启程回国。途中,郑和病逝,享年62岁。宝船队第七次远航之后的一整年,各国纷纷派使前来,明宣宗达成了“万国来朝”的目的。只是,这个庞大帝国的航海事业在经过短暂的复兴后,随后就自行消亡了。

他们缩小了地球

十三世纪末,当《马可波罗游记》在地中海出现后,立即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读物。人们惊讶于其内容的新奇而互相传阅或翻印。马可波罗在欧洲人眼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从此打开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让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

少年哥伦布对于前辈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小小年纪就读完了马可波罗的四卷游记。游记中对于中国、印度的文明富裕描写,让其十分向往。特别是日本“地铺金砖”,驱使了哥伦布立志东游。

1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哥伦布率领“圣玛利亚”号为首的船队开始航行。“从西路到东方去”的主意是佛罗伦萨一位学者保罗·戴·托斯堪内里在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从里斯本一直向西就可以到达印度、中国和日本。同时,他还绘制了一张相关的地图,此图极有可能是以马可波罗游记为主要参考书制成的,尤其是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

哥伦布命令船队一直向西航行,中南美洲终于出现在他们面前。哥伦布以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苏州,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哥伦布无意间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而在他之前,葡萄牙人达迦马已经从另一个方向到达了印度。达迦马在15世纪早期就已经学习过非洲海岸的地理知识,至60年代,葡萄牙人开始绕过非洲南端抵达印度,从那里获得香料等印度产品。在经过近一年的航行后,达迦马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卡特,即郑和曾经七次到访的古里。而这块地方在20多年后,也成了他的葬身之处。

虽然达迦马在航行所到之处,利用武力进行了劫掠,但他连起了欧洲、非洲与亚洲的航线。

当然,马可波罗一直被认为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旅行家,他走的多是陆路。但他的著作,促进了整个世界的相互了解。

相较于马可波罗的传奇之行,利马窦在十七世纪初对中西关系的影响似乎有着更为深刻的结果。他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的宫廷,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还把几何学和应用数学带到了中国,使中国人了解到罗马字母和科学的地图制作原理。与此同时,他把儒家的“四书”译成西文,传播到了西方,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海外落地生根。

成就更大的恐怕要算麦哲伦了,他带领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虽然最后真正绕地球一圈后回来的只有他的队友埃尔卡诺。麦哲伦的贡献在于其大胆的信念,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横跨太平洋航行的人。麦哲伦船队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人们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