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海的儿子”--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同志(二)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3:07 
综合办公室


“要让人民吃上我们自己生产的海带”

曾呈奎长达70余年的科研活动都和海洋科学联系在一起,其主要特色就是面向国家需求,体现自主创新,体现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并且始终处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曾呈奎在海洋科研活动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他的研究活动具有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实际,在严格开展基础研究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时刻不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长期坚持并成效卓著。

曾呈奎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具体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之一。对经济海藻海带、紫菜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及栽培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为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海藻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如澳大利亚的国际知名藻类学家、亚太地区应用藻类学会乔安娜.琼斯博士评价的那样,“曾呈奎是一位藻类学界的巨人,虽然一生生活于动荡的年代,但是从来没有偏离过对藻类知识的追求以及尽可能利用藻类来对改善人类生活道路的追求。人们惊讶地发现他和他的同事们怎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甚至在他90高龄的时候他的科学产出也没有停止不前”。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开展藻类分类、形态学研究的时期。他走遍中国的南北沿海开展中国海藻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世界上瑞典、丹麦、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知名的藻类学家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和通讯联系,这些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内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当年他寄去的中国海藻的珍贵标本;四十年代的二战时期,围绕着战略物资琼胶产品的生产和控制问题,正在美国从事藻类实验研究事业有成的曾呈奎受美国政府之托,负责组织开展了对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涉足于褐藻胶和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四五十年代间,紫菜的形态生活史研究成为当时世界藻类学界的研究热点。他在青岛立即抓住了这个科技难题开展研究,并很快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突破由紫菜丝状体产生壳孢子,由壳孢子产生叶状体的两个科学家之一,从而为紫菜的人工采苗栽培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他最早定名的“壳孢子”一词,经过数年的考验之后,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所有权威藻类学家的一致认定和接纳,并采用至今。1956年他主持的甘紫菜的生活史研究科研成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科技授奖的项目之一。

海带原本是分布在日本北海道和原苏联库页岛冷温带海域的食用海藻,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却不是中国的产品,每年中国大约需要从日本和苏联进口一万五千吨干海带满足市场的需求。曾呈奎在仔细分析了国家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的基础上,在五十年代初就勇敢地把海带养殖原理研究,选定为新成立的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之一,并主持和领导了这项重要的研究任务。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推动和兄弟科研部门的合作研究,并和生产单位进行了全面的协作。在前国家水产部和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海带夏苗培育,海上施肥和南移栽培的巨大的成功,为在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带栽培业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后中国的海带栽培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领头产业。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的人工栽培海带的总产量已达到30万吨干品,是日本和苏联自然海带产量5万吨的6倍,从而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正如国际著名藻类学家苏珊.布劳利教授指出的“对于20世纪的世界科学而言,曾呈奎博士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对藻类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由他亲自主持和领导的“海带养殖原理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海带大规模海上栽培业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事例,也是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并首先取得成功,打响了第一炮。

正是在这个事例的鼓舞下,参考了海带的发展模式,借鉴了海带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的栽培业也先后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并迅速发展。随后动物性的贝类(贻贝和扇贝)养殖,虾类的养殖和鱼类的养殖业也首先在中国迅速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由此可见,海带栽培取得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和世界的藻类科技界,而且也对整个海洋水产界产生了和深刻的影响。

在发展海带栽培业取得进展的同时,他和他的合作者还不失时机地于1954至1956年先后开展了琼胶、褐藻胶的提取加工方法的研究,组织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并于1956年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从而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工工业。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开展了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不仅用海藻生产褐藻胶、琼胶、卡拉胶、甘露醇和碘,还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几千年来,人类的海洋水产业,主要是依靠海上的捕捞来获得需要的水产品。六十年代初,世界海洋水产业开始出现增长缓慢,国内海洋水产业界开始出现养捕之争,且众说不一。曾呈奎当时根据海藻人工栽培成功的亲身经验,认定发展养殖业是增加海洋生物资源的唯一出路,明确主张“海洋水产生产必需走农牧化的道路”。六十年代中他首先提出了“耕海”的设想和建议,有不理解,有反对,但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支持。在此期间,他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基点,亲自领导和部署了胶州湾的“耕海”试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七十年代末,他和合作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报告,初步形成了他有关“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理论,并向山东省委和政府做了一系列专题报告,并提出了建议,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采纳。八十年代后期,针对国际上少数科学家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他又将他的上述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蓝色农业”的系统思想。1998年他又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为题亲自组织筹备和主持召开了第108届香山科学会议,进一步推动“蓝色农业”事业的发展。为此,我国沿海各省先后提出了科技兴海和建设海上强省的规划。中国藻类、贝类、虾类、鱼类养殖浪潮逐个兴起并迅速发展。到2000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

曾呈奎有关“海洋农牧化和蓝色农业”的远见卓识,不但在中国取得了普遍的承认,而且也得到了世界范围水产界的承认,世界水产学会授予曾呈奎院士“世界水产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殊荣。2002年4月世界水产养殖大会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这是对中国海洋农牧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接受和认定,也是向世界做出了响亮地回答: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史研究专家彼得.纽肖博士在他专门以曾呈奎为楷模撰写的科学史研究论文中提出:曾呈奎教授实行了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独特道路,使他从孩提时期就产生的理想-以海洋农业来造福百姓终于变为现实。他有关海洋农业的思想在中国推动创建了一批新的海洋产业,他的成功使中国处于世界海水养殖业的前沿,鼓舞了全球范围“蓝色革命”的不断发展。

曾呈奎作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每当在关键时刻,总是站在海洋科学的航船上,以总揽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和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领航。他的头脑里始终思考着如何赶超世界海洋科学先进水平,始终在思考如何加快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在国家制定发展海洋科学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做了大量工作,耗费了大量心血。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呈奎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学重大规划的制定工作,并担任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副组长,国家科委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考察,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海洋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出了海洋调查规范,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海洋调查人员,为后来的海洋调查研究和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十年代初,为了加强我国海洋管理事业,曾呈奎等七名科学家一起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为支持国家海洋局的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自己急需的科学考察船“实践号”无代价的转拨国家海洋局使用,并在多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我国海洋管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七十年代以来,他和其他科学家积极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调查研究,也被国家采纳,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能够独立进行极地研究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八十年代,曾呈奎密切关注正在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提出了中国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设想。在他的倡导下,国家科委启动了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该项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向生产的转化。

1992年,他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提交了题为《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上强国》的报告,建议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他建议被采纳,并延续至今,推动了我国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上的运用,并已经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曾呈奎重视海藻的药用研究,大力支持青岛科技人员开展海洋药物研究。在他的积极支持下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全国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他还积极支持创办了《中国海洋药物》杂志这个在当时是全世界唯一的海洋药物的专业期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70多年来,曾呈奎独自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先后发表了37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95年被太平洋科协授予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畑井新喜志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1997年9月获由朱镕基总理和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亲自颁发的“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又获山东省首次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1991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曾呈奎的杰出贡献,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认可。他先后担任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藻类学会主席、国际藻类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曾呈奎是世界藻类学家中难得的典范之一。他以96岁的高龄辞世以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美国海洋基金会于2005年2月1日郑重地发来的传真指出“曾呈奎教授作为美-中海洋生物资源框架协议的成员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将会留存在大家的记忆里。……我们认定他在领先发展亚洲地区的大规模海藻栽培方面的洞察力和领导作用,认定他是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早期教授和创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认定他在努力促成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海洋生物学领域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方面起到的作用”。

世界水产养殖学会在以“曾呈奎-中国的海水养殖之父”的讣闻中说,“水产养殖科技界最近失去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海洋生物学家之一--曾呈奎。曾呈奎由于负责发展中国海藻栽培业,为千百万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海藻食品而广为人知。但是,这只是他一生为中国人民、科学和海洋环境做出的众多贡献之一。……四十年代,他已成为海藻工业和食品利用方面最具有权威性的领军人物。由他敲定的(藻胶)这一学术名词包含了一大类海洋化学产品。……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呈奎继续为发展海水养殖而奋斗,以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培养设施系统为基础,为几种新的动物养殖对象发展出新的培养系统(扇贝和对虾),也为新的藻类发展出新的培养系统(螺旋藻),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生产处于领导地位的国家。……曾呈奎既是中国藻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美国藻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我们学会一向认定曾呈奎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藻类学家之一,是他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藻类学家们,他在海水养殖方面的先躯性的成就产生了深刻的世界范围的影响,他在藻类学和水产养殖学方面做出的大量贡献,是像种子一样具有借鉴意义的贡献。他发表的每一篇科学论文均表现出他对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分类学以及藻类形态生活史的洞察力和见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