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一生献大海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3:20 

一位把全部心血倾注祖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2005年1月20日,“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在青岛逝世,享年96岁。
6天后,他的家人、弟子和同事帮助他实现了遗愿,骨灰撒进他毕生热爱的大海。
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曾呈奎为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潜心从事海洋科学研究76年之久,可谓一生献大海。
“在曾老最后的日子里,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惦记的仍是他的科研。”中科院海洋所的刘书明告诉记者,“曾老住院前安排学生王广策和秘书周显铜去西沙群岛调查一种叫苔藓虫的低等动物。躺在病榻上,曾老长时间处于嗜睡和昏迷状态,有两三次他微睁双眼,马上就问‘周显铜回没回来’。”
年轻时,为了摸清全国的海藻家底,曾呈奎跑遍华夏的万里海疆,采集了数千号海藻标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海藻资料。1980年,71岁高龄的曾呈奎率队赴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头顶烈日一干就是数小时,冒着40多度的高温徒步走在灼热的沙滩上,脸上晒爆了皮也全然不顾。当时西沙晚间供电只到10点,他就点着蜡烛,通宵达旦地在显微镜下分析、鉴定当天采集的标本。
曾呈奎治学严谨、严格、严密,实事求是。即便是他公开发表的文章,发现数据或叙述有误,也毫不犹豫地公开纠正。1954年9月发表的《甘紫菜的生活史》,经过一年的继续观察、研究,发现文中表明的“丝状体阶段在水温达到15℃—17℃以上时就能产生壳孢子”不够确当,他第二年就在杂志上公开发文修订。
出生于华侨世家的曾呈奎,少年时取号“泽农”,立志改造中国的“蓝色农业”,造福百姓。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经过多年努力,曾呈奎让海带、紫菜摆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并把中国推上了海带产量世界第一、紫菜产量位居世界前茅的优势地位。他率先提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战略构想,通过实验获得成功,促进了中国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他亲贤爱才,言传身教,培养了1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
曾呈奎鼓励他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但学成后又总是叮嘱他们回国创业。他说:“我们的事业在中国,我觉得当一个中国的科学家挺自豪的。”80多岁时,远在国外的子女希望他出国定居,安享晚年,他没有去。曾呈奎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要尽量多为国家做点事。
曾呈奎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却从有限的工资、稿费和奖金中拿出近30万元捐助贫困大学生,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今年1月14日,弥留之际的曾呈奎,由老伴委托同事捐款1000元,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