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不可能发生海啸 建筑物可抗6级地震

来源:水母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0:06:11 

昨日上午,由烟台市地震局与《今晨六点》联合主办的“防震减灾社会开放日”活动举行。
早上8:15,还没到集合时间,活动征集的12位市民代表就早早赶到报社门口,统一乘车前往市地震局。
地震监测台如何监测地震?烟台建筑物抗震能力如何?随着活动的举行,神秘地震监测面纱开始揭开。
流动监测台感受地球“脉动”
一进地震局,市民就被摆放在大厅的几个大小设备吸引了过去。“这是做什么用的?”围在设备旁边,市民们好奇地问。地震局工作人员没有马上答复,而是走到地上砰砰跺了两脚,然后让大家看电脑屏幕。立刻,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原本平稳运行的波纹出现了大幅度升降,“这是一台流动监测台,只要在这个拾振器旁跺几脚,就会把地面的震动立即传输至电脑,进行实时分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数字化监测台分布在全市14个地方,只要哪儿有震情,或者有监测不到的盲区,流动监测台就会到此地进行监测分析。
这台小小的拾振器立即引起了市民代表的强大兴趣,他们纷纷在旁边一遍遍跺脚感受自己制造的地球“脉动”。
“一脚”验出设备监测水平
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三台大屏幕密切监测着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的地震情况。监测中心主任孟强介绍说,烟台市地震监测网络由测震台网、前兆台网和宏观群测网构成,共59个台点,其中测震台网包括14个微震台和13个强震台,前兆台网包括形变、电磁波和GPS等6种观测手段,宏观群测网包括地下水观测、二氧化碳观测等26个宏观骨干点。基本每个县市区都有1处强震台、1处微震台和2个骨干观测点。
正在讲解时,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锣声,市民正好奇时,孟强介绍说,“这就是发生情况时的预警声音!”孟强立即通过监测系统找到事件来源,并根据图形波纹实时分析出这是一起干扰事件。原来,为了让市民更直观的认识地震监测,地震局莱阳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在测震仪旁踹了一脚,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险情”。
烟台不具备发生海啸条件
“我小时候住在山下,总担心大山会倒塌,现在定居烟台后,又担心烟台会有海啸,那烟台会不会有海啸呢?”座谈会刚开始,市民孔爱霞就迫切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市地震局副局长陈会民回答说:“山东地区并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形成海啸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海底地形够深,渤海深度在18米左右,黄海在40米左右,东海在340米左右,到了南海水就更深了。而形成灾害性海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度一般要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震级要在7级以上。”
“那是在陆地还是海底发生地震才会产生海啸?”孔爱霞接着问。孟强说:“海啸是在海里发生,海底地面大范围沉陷,海水突然钻进去,之后要有重新出来的过程,这个波形先往里走,大量海水集中到沉陷区之后又爆发性反弹,形成海啸。”
陈会民补充说:“渤海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大陆架,所以渤海发生海啸的可能性是非常少的。”
烟台地震震级小 多在海里
市民沈玉虎很关心烟台的地震历史情况,监测中心主任孟强从地震构造方面解答了他的困惑。
在中国大陆,东边地震相对于西边地震震级偏低,在华北地区有两个大的断裂带,一个是辽宁、沈阳穿过渤海海峡,靠西到达临沂,然后再穿过临沂到达临江,这一块称为郯庐带。1668年在郯城发生过8.5级地震。还有一个是东南和西北走向,从燕山一直往东南方向穿到渤海,称为燕渤带。烟台所在位置叫渤海、蓬莱、威海带,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胶东半岛北部海域或者是临近海域。
烟台历史上地震虽然较多,但大部分是在海里,陆地上相对较少。烟台地震历史有三个特点:震级比较小、频次比较高、震源比较浅。按照专业术语来讲,烟台是鲁东断块,西到潍坊,北至渤海、蓬莱、威海断裂带,岩石比较完整,在表面形成一些破碎带。岩石断层在积累到一定能量后爆发,才会产生地震,而烟台地区由于岩石相对完整,累积不了过多的能量,当累计到一定程度时,都通过小震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烟台建筑物七度设防
60多岁的仲崇仁大爷很关心烟台建筑的防震能力,陈会民表示,烟台建筑物的设防标准为七度设防。目前,烟台正在进行地震小区划工作,按照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去年,烟台市主城区400多平方公里及栖霞市60平方公里都开展了此项工作,争取到2020年全市所有建筑物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现在,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等主要建筑,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等主要建筑,其抗震设防能力都需提高一档标准。对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烟台市也正在进行试点,已经下发了相关方案,力争做到农居可以抵御6级地震。
市民孔爱霞:“我买房时经常听朋友说这是框架的这是砖混的,是不是一般框架式都可以防地震?”陈会民回答说:“框架式房屋相对来说抗震性能好一些。房屋抗震性能如何,一个与震级大小有关,一个与建筑物的质量有关,还有建筑物建在什么地方,地质情况如何都有关系。”
短期预报很难办到
地震局调研员李艳顺说,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在世界地震预报技术上是比较先进的,最成功的案例是1975年海城7.4级地震,但仅仅相隔一年的唐山地震就没有预报出来,所以说地震预报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已经设了这么多的监测点,但没有监测点的地方比有监测点的地方要大的太多了!全球70%左右是海洋,我们在海上无法设置监测器,而仅占30%的陆地上,还有很多地方达不到监测要求。相比而言,我们国家的中长期预测地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李艳顺接着说,“但广大市民关心的是不需要你中长期预报,而是你准确的短临预报,这个很难办到!”
市地震局副局长陈会民补充说,为什么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能够成功?这是因为有丰富的前兆活动,有比较明显的异常现象表现,但仅隔一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都没有前震活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做出一定程度甚至比较成功的预报也是有可能的。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