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华诗:科学人文携手 共创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在中国海洋大学“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上的讲演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人文知识体系在历史的框架内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相形之下,中国没有形成近代科学所必备的理论系统的建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形而上的逻辑思维方式。这种不平衡造成了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迅速落后于西方的后果。
当古老的帝国被迫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之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迅速凸现出来。重视科学的思想观念从少数精英逐渐蔓延至整个社会。中国用短短百年的时间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与此同时,世界科学技术进入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创新密集时代。但人类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科学与人文相互通融,协调发展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科学类比古老的中国哲思是求证“天道”。人文一词类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当属“人道”的范畴。从理论上讲,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和方法,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更具有刚性,更能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的导向。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韧性、渗透性、包容性和导向性。如果科学有人文相辅,就可以更加明确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思维上有所启迪;如果人文有科学支撑,就可以更加严谨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虚,在研究、创作、知识的授受和考察方法上有所借鉴。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可以刚柔相济,相互借鉴,相辅相成,有利于彼此的健康发展,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今天,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还有质量。如果说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所占的分量难分伯仲,那么在质量问题中,可以说绝大部分、甚至根本的问题是人文范畴的问题。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的堤坝。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繁荣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续性。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所有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因此,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是两者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前,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观念在精神上与古老的“天人合一”命题遥相悬契,当然它已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天人合一”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真正走上哲学意义的“科学”之路。只有天人合一,科学地发展,才能既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也解决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问题。
让科学与人文携起手来,共同完成它们相同的使命——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发展具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