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 中国蓝色农业的先驱

来源:章文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4:19 
他领军中国海带人工养殖,产量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他推动藻、虾、贝、鱼等数次水产养殖浪潮,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和惟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

他在海藻分类区系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奠定了中国海藻分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他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进化论……

这位人民的科学家、蜚声海内外的海洋生物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

今年1月20日,为中国和世界海洋事业拼搏76年、96岁的曾呈奎在青岛病逝。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郑晓林评价曾呈奎辉煌的海洋人生时说,他像一座山,令人仰慕;像大海,宽阔深邃;像一部教科书,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民以食为天。曾呈奎院士在海洋科学研究上正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己任,用毕生的执著和精力,做好“食”字科研的文章。

曾呈奎出生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1927年,18岁的曾呈奎从福州协和大学转入厦门大学攻读植物专业。

那时,他目睹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年轻善良的他被深深刺痛。

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稀少的野生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农耕,生产米、麦和蔬菜,为什么不能在海上生产紫菜、萝带和礁膜呢?

这一海藻梦可实现他帮助劳苦大众的愿望,进而影响了曾呈奎的一生。

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

然而,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曾呈奎的海藻梦才得以实现。他所许下的“我要为国人的餐桌上多添几道菜”的诺言才终于实现。

由于他在海洋生物与海产养殖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发明,我国海带生产由零一跃成为年世界第一产量大国,震惊了全世界。

1978年,国际海藻学会主席和加拿大大西洋研究所所长率团专程来青岛访问曾呈奎,并出海参观一望无际的海带栽培区,兴奋不已。他们当天向国外的同事发电报讲述所见所闻:中国的海带栽培神话是真的,是奇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渔业捕捞严重过度,传统渔业资源遭到灭顶之灾。国际上有人发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感叹。

许多海洋学家都积极探讨发展海洋渔业生产的途径。具有海洋开发战略思想的曾呈奎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1959年,曾呈奎提出请陆地科学家“下海”,开发海洋。

60年代初,曾呈奎提出“耕海”口号。

1962年在他和吴超元主编的《海带养殖学》中,就提出了“浅海农业”的概念。

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他的领导下,组织了“耕海队”。

70年代中期,曾呈奎根据他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总结了国内外海洋渔业生产的经验和教训,参考了国际上大马哈鱼放流增殖的实例,全面、完整、系统地提出并反复论述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设想,并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实践。

1977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天津召开的恢复学会活动的全国性大会上,曾呈奎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建议。此后,他陆续公开发表了10多篇文章,阐述和宣传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构想,并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上将这一设想作了全面和精辟的论述。

曾呈奎认为,应大力发展人工控制下的水产养殖业,达到像陆地上种高产农作物一样的水平(农业化)。这被称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亦称为“耕海牧渔”。

曾呈奎不仅大力倡导水产农牧化,而且还身体力行。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1980年6月起在胶州湾开展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实验。1983年起连续进行了鱼、虾种苗放流增殖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呈奎不仅担任该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于1983年至1984年以古稀之年亲自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在海上进行鱼、虾放流实验。

在曾呈奎的鼓励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东省大力开展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研究,进行了罗非鱼幼苗的放流实验,也取得了具有巨大产业效益的成果。

“蓝色农业”的思想和实践,使2000年我国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和惟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中国进入了“陆地农牧业”和“海洋农牧业”交相辉映的新时代。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