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市民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从而带动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创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开展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八荣八耻”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6、创建文明城市要求市民:关注知晓率;言行要文明、人际关系要和谐;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7、市民应遵守的公共场所道德主要包括:(1)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损坏花木、不吵架斗殴;(2)禁烟场所不吸烟;(3)影剧院、图书馆、会所等场所不大声喧哗、戏闹,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影响他人;(4)不人为弄脏、损坏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窖井等公共设施。
8、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是广大市民。体系中如“公共场所道德”、“市民交通行为”、“人际互助”、“见义勇为”等项目,考的就是市民的参与程度。以“人际互助”一项为例,测评组将实地考察公交车上的乘客们是否做到“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实地考察市民日常能否“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等。
9、市民应具备的交通意识主要包括:(1)车辆、行人各行其道;(2)车辆、行人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3)自觉保持交通畅通、不人为造成交通阻塞;(4)车辆、行人服从交警指挥;(5)在交通站点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
10、建立公共场所人际互助关系的主要要求包括:(1)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2)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3)公共场所主动帮助残、弱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1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2、家庭美德内容是具体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3、答: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垃圾、不准乱停车辆、不准乱摆摊点、
不准乱搭乱建、不准乱贴乱画、不准粗言胜语、不准破坏绿化
14、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要求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大于90%,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要大于80%。
15、创建文明城市要求社区居委会有宣传栏,且整洁美观、无破损;同时要定期刊登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和科普内容。
16、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对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要求:无违章搭建现象;无无证摊点现象;无乱张贴现象。
17、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8、以下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将会直接影响文明城市的形象:随地吐痰,随手扔果皮、烟头、纸屑,翻越交通隔离栏、闯红灯、不按道行驶,自行车、机动车随意停放,践踏绿地,公共场所衣冠不整、大声喧哗等等。
19、建立公共场所人际互助关系的主要要求包括:(l)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2)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询;(3)主动帮助残、弱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2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文远大志向做起。从确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来成年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