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
链斗4号2006年QC小组
说明:
2006年8月10日修船出厂,来到大连长兴岛工地施工,水下底质为沙质。在施工过程中,装驳时发现,泥沙流经出泥槽时不易下滑,给装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泥沙粘性大、比重大,导致泥驳装载倾斜,不能达到满载要求。为了能够提高产量,保证泥驳航行安全,QC小组通过活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泥驳的装载能力,从而达到节能、增产、增效的目的。
一、 概况
1、 船舶
链斗4 表一
宁工501 表二
制表:周晶 时间:2006年8月15日
2、生产过程和泥驳作用
链斗4号是1975年由日本引进的大型链斗式挖泥船,由79只泥斗连成一串,绕斗桥一圈,下方处可以升降,插入泥土中,上方由电机牵引主动轮带动泥斗 转动,泥斗由水下挖起泥土沿斗桥升至最高处倒入泥井内,由泥舵(即分泥板)控制从左(或右)侧泥槽进入泥驳中,再由泥驳运走,作业即告完成。
泥驳是用来装载泥土,并承担运输作业的船舶。
3.泥驳改进前后的平面形状对比图
图一: 2005年QC成果改进的泥驳泥舱
泥驳的纵剖面形状图
绿色部分为后焊舱口围板,尺寸为: L27.0m×H30cm×d5mm
图二: 2004年QC成果改进的出泥槽
阴影部分为改进加长的出泥槽尺寸为: L1.0m×B2.0m×d10mm
图三:本年度QC成果(结合前两次的QC成果和实际工作情况)
绿色缺口部分为割除的舱口围板尺寸为: L3.0m×H30cm×d5mm
并将割除的舱口围板设计为可装卸式,以便适应以后的需要
4、QC小组
2006年8月,我船施工过程中,发现装泥困难,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船舶安全、提高生产效益,由本小组攻关,成员由船上主要技术骨干组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受过48小时以上的TQC教育。
本小组2002年荣获长江航道局二等奖,南京市交通局优秀奖;2003年荣获长江航道局优秀奖;2004年荣获长江航道局三等奖;2005年荣获长江航道局二等奖
制表:周晶 时间:2006年8月15日
二、活动计划
2006年8月16日,本小组制订了《泥舱续改进 满足新需要》的活动计划:
三、选题理由
2006年8月16日,本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的同时选择了课题
五、活动目标
2006年8月23日,本小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析,经过实地测量计算,认为现在的装泥状况可以改变:基本保证泥驳两舷平吃水,达到满载吃水3.0米的要求。
实地测量:(如图五所示)
1、泥驳装泥后横倾5度,左舷吃水3.0米,右舷吃水2.05米,左右舷平均吃水为2.525米,空载吃水1.0米,实际装载平均吃水为1.525米,距满载吃水的差值为0.475米。
2、实际装载舱容约为总舱容的70﹪,即371立方米。
3、每米吃水方数:371÷1.525≈243.28立方米/米。
4、达满载吃水的剩余方数:243.28×0.475≈115.5立方米。
宁工501装载量与其平均吃水的线性关系图 图六
如图六所示:
泥驳满载吃水3.0米时的装载量为486.5立方米,泥驳满舱530立方米时的吃水为3.18米。由此可知装泥时,应满载不满舱。
八、对策
对策一:
将泥驳泥舱后部后焊的舱口围板割除一块,尺寸为:
L3.0m×H30cm×d5mm,以便初始装泥时放置出泥槽。并将割除的舱口围板设计为可装卸式,以便适应以后的需要。
对策二:
将出泥槽的限位开关去除,以便使出泥槽能够放置到最低,从而提高泥沙的下滑速度。
对策三:
将斗链的额定转数由380r/min提高到400r/min,以加快挖泥速度,从而提高泥沙的下滑速度。
九、对策实施
(一) 表七
制表:周晶 时间:2006年8月25日
(二)8月25日,船上电工负责调整、去除出泥槽限位开关。
(三)驾驶员挖泥时调整挖泥转数,舵工装泥时要认真负责。
一、 经济效益:
(1)改进后每驳约多装115方土,平均每驳多装10分钟。
(2)9月1日~9月30日,装驳 200驳 。(见表九)
改进后同样的土方泥驳少运55驳。
增加产量为2.3万方,按20元/方计算,价值 46万元。
(3)按泥驳运泥一次往返2小时耗油60公斤计算,节油3.3吨,按5000元/吨计算,价值1.65万元
(4)成本:几乎为0元。
二、工作效益:
充分发挥了泥驳的装载能力,保证了泥驳的航行安全,达到了增产、增效、低耗的目的。
三、社会效益:
为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工程质量受到甲方的好评。
注:我们同时对宁工501、宁工502进行了改造
十一、巩固措施
为了使活动成果能有效保持,2006年10月1日,本小组针对各项对策实施后的效果,制订了巩固措施:
1、当班驾驶员要控制好斗链转速,挖泥时也要时刻注意装泥 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当班舵工装驳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避免超载装驳导致泥驳干舷下水。
3、收放出泥槽时,驾驶员和舵工都要密切注意,避免人为导致的出泥槽损坏。
十二、体会及下一步打算
1、本次活动解决了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2、本次活动,小组成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随土质、环境、气候的变化,各种情况都会发生,我们将会继续探索,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生产服务。
2006年9月宁工501、宁工502装泥驳数统计表 表九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