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杭大运河看妈祖海神信仰的传播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1 00:29:47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妈祖信仰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沿海人民的民间信仰之一,随后又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宫庙2500多处,信奉妈祖文化的民众多达2亿之多,妈祖信仰成为海洋文化的内涵之一。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历史上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全程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为延伸妈祖信仰的传播作出的贡献。
关于妈祖身世四种记载各异
关于妈祖的身世,由于时间久远,民间传说版本各异,现将各种版本说法列举如下:
1.明人张燮 《东西洋考》称:天妃是福建莆田湄州屿人,五代时闽督巡检林愿的女儿,生于后晋天福八年 (943年),宋雍熙四年(987年)升化。
2.《古今神灵集成神异典》称:天妃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三月二十三。
3.《扬州天妃宫碑记》称:天妃为闽之莆田人,生于宋元祐八年 (1093年),雍熙四年飞升。
4.《敕封天后志》记载:林默娘 (960年~987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太宗雍熙四年。
关于妈祖的出生地也有两种说法:一是福建莆田湄州屿人;二是福建莆田贤良港人,即忠门乡港里村人。妈祖研究学者多根据民间举行祭典的时间考证,尤其是 《敕封天后志》发现目前多认同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 (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 (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在 《明会典》已经记载了“每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遣南京太常寺官致祭”。在明成祖朱棣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和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以后,南京下关百姓流传 “三月二十三,乌龟闹下关”更印证了天妃的祭日固定在天妃生年的三月二十三日。
元代南粮北运促成妈祖信仰在北方沿海传播
元代定都元大都,粮食供给大多依赖于南方,促使海道漕运的新型港口城市刘家港的诞生。据 《大元海运记》记载: “至顺元年 (全国官本船)为率用船总计一千八百只,昆山州太仓刘家港一带六百一十三只”。当时全国漕运粮船三分之一集中在刘家港。到了元仁宗延祐元年 (1314年),刘家港开洋粮船 (含官民粮船)达到1653艘,最高年运量为352万石。刘家港的繁荣,也带动了天妃信仰的传承,人们祈求海神妈祖庇护,祭祀天妃成为舟船出海头等大事。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原址在浏河口北岸五杨池 (今浏河镇龙王湾东侧)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存的浏河天妃宫,重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成为目前全国最古老的天妃宫之一。据 《太仓港史话》记载太仓历史上拥有5座天妃宫 (娘娘庙)它们分别是 “浏河天妃宫、周泾天妃宫、新镇天妃宫、浮桥娘娘庙、七丫娘娘庙”。 《元史》卷七十六 《祭祀志》记载 “唯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 ‘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由此可见太仓周泾天妃宫历史久焉。
随着元代漕粮北运改由海路,妈祖的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山东沿海,明清以来妈祖崇拜已成为江苏山东沿海民间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只要有码头、港口、渔村都建有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庙。仅长山群岛就有6座天后宫,烟台市建有两处祭祀的场所,最著名的天后行宫还是烟台市博物馆所在地。江苏新浦(今连云港)还发现清代《创建新浦天后宫记》碑。
元代海上漕运的终点为渤海直沽 (今天津),现在天津天后宫是目前全国三大妈祖庙之一,从目前文献记载来看,天后宫建于泰定三年 (1326年)显然不是始建年代。危素 《河东大直沽天后宫旧碑》: “庆国利民广济福明著天妃祠,吴僧嗣庆福主之,泰定间,弗戒于火。福言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发宫帑钱,使更作焉”。从这一记载来看说明直沽天妃宫遭到火灾后于泰定三年重建。链接海上漕运的启锚地刘家港,该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重建于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如果天津直沽天后宫晚于刘家港天妃宫二百多年都很难圆其说。因为漕运的船民能顺利通过海运到达直沽,必然要感谢天妃的佑护,所以笔者认为天津的天后宫始建年代至少应在北宋宣和五年之后,至元二十三年之前。
天津天后宫的名称还带来一种误导,全国所有的天后宫产生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即康熙封谥 “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以后。将直沽原称娘娘庙改称为天后宫显然是在康熙二十三年以后之事,可能出于封谥天后高于天妃的缘故。


明永乐京杭大运河重新启用延伸了妈祖信仰的传播

明永乐年间朱棣为了避开海运风涛船险造成漕粮海损巨大。经过认真考虑才令京杭运河沿岸各府全力疏浚运河,一改元末明初海上漕运为运河漕运,也为迁都北京做好前期准备。在京杭大运河重新启用的四百多年中,京杭大运河成为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动脉和生命线。不仅仅由此而诞生如天津、德州等一批城镇,还激活了杭州、嘉兴、吴县、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临清、济宁、张秋、沧州、通州等运河城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同时,善于经商的福建商人将自产的糖果、干货等福建特产,沿着运河扩展到徽商和晋商的地盘,也将妈祖信仰传播到运河沿线,尤以运河而生的天津、德州等城市,妈祖信仰更是普及。
天津的诞生与发展都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元代开海漕以来,天津才形成一个重要的水旱码头。永乐二年 (1404年)朱棣在直沽设卫并为纪念当年在此处渡海河奠定了胜局,特取 “天子渡津处”之意,赐名 “天津”。随后朱棣废海漕为河漕,天津才成为南北运河交汇入海的京畿门户。天津历史学家罗澍伟说:“明代以后,天津开始兴盛起来”。据 《天津续县志》记载:天津原有十六天妃宫,分别位于东门外、陈家沟、丁家沽、咸水站、贺家口、曹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尘山、秦家庄、城西马庄、河东磨家口、芦兆口、直沽、城西如意巷等,其中以直沽天后宫为最大。一座城市拥有如此众多妈祖庙,功劳应该记在京杭大运河史册上。
明初的德州只是一处重要军事重镇,京杭大运河全新开通才逐渐形成城市。可以说是从运河漂来的一座城市。妈祖文化也非常丰富。据明人王权 “天妃庙记”云: “德州旧无天妃庙,庙初立无文记岁月,天顺庚辰,成化辛丑两新之”此段记载不难看出德州早在明天顺四年 (1460年)以前就出现天妃庙。有学者李泉等考证,德州的天妃庙最早应在永乐宣德年间出现,德州历史上至少修建了四座天妃庙。
此外山东临清也建有天妃庙,人们根据明工部尚书朱衡在临清天妃宫宴请钦差并看戏玩乐的描写而得出这一依据。在运河之畔的济宁历史上也建有两处妈祖庙,一处于清乾隆三十一年,河道总督李清时建,天后宫地点位于济宁天井闸上。另一处更早天妃庙建于城北关外,当地人称为天仙阁或天妃阁。在张秋镇至少建有一座 “显惠庙”来祀奉妈祖。在明代以前,山东民众早有供奉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信奉。自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以后,沿河民众将天妃和泰山女神混为一神祭祀的情况更为普遍。
京杭大运河浙江、江苏段妈祖信仰的传播更早于北方。京杭大运河的南方起点杭州,早在宋就建起杭州艮山顺济妃庙,杭州西湖天后宫建于明初,田汝诚 《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一: “天后宫,在孩儿巷北,洪武初兴建,名号不见经史”。在上海郊县嘉定宋代亦已建妈祖庙祠,直至元代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又重建成,几乎于上海立县同时。在京杭大运河中经济发达的苏州,宋代起建有妈祖庙,据卢熊 《苏州府志》 “坛庙祠宇”称:“始于宋代,元泰定五年给币重修”。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镇江也建有多处妈祖庙,据至顺 《镇江志》中载有李丑父 《灵惠妃庙记》得知最早妈祖庙建于宋淳熙年间。
六都古都南京虽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但长江上游各省的漕粮必经南京至扬州运河北上。明初建都南京,南京成为疏浚京杭大运河决策地,妈祖信仰崇祀更成为领头羊,历史上南京至少建有七处妈祖庙宇,它们分别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宫、大胜关天妃宫、下关天妃宫、宝船厂娘娘宫、水西门天后宫、莫愁路天妃宫、定淮门内水佐岗天妃宫。其中笔者考证水佐岗天妃宫,建于宋元时水师左军营内,因郑和等人之奏,明成祖朱棣才将水左卫地天妃庙改建为吉祥寺,并在长江边下关敕建 “天妃宫”。成为全国最大的天妃宫,朱棣于1416年御撰天妃宫碑文,无疑成为妈祖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
在运河之都的淮安,不仅建有全国最大的清江漕船厂,京杭大运河漕运总督还设于此。各地船民云集淮安,形成淮安一大奇观。在范围不大的清江浦建立起集中国水神之大观的各种庙宇,满足全国各地船民的祭祀要求。
在淮安目前至少发现三处妈祖庙遗迹。一处位于淮安城北莲花街。另一处历史久远的天妃宫建于淮安楚州区万柳池湖心一小岛,上建紫极宫 (宋后改作天妃宫)。第三处则是淮安最著名的天妃宫——惠济祠,据 《大清一统志淮安府》载:“惠济祠在清河县旧治东旧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 (1508年)建,祀天妃,嘉靖初赐额 ‘惠济’,本朝雍正二年重修”。这座宫建的惠济祠位于今淮安码头镇北1公里处,亦称 “铁鼓祠” “奶奶庙”,因为这座天妃庙建于新庄闸口的缘故,后来新庄闸也称天妃闸,清康熙乾隆曾多次视察天妃闸的运河水利设施,并建行宫于祠左,目前仅存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
在京杭大运河终点北京,我们今天几乎已经看不到海神天后 (妈祖)信仰的踪迹。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妈祖信仰有可能在都城传播和兴盛。福建莆田妈祖文化研究所刘福铸先生率先深入挖掘文献,对北京历史上妈祖信仰作出初步考述。北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虽然远离大海,但至少在元泰年间就建有天妃祠庙,其依据来自元代熊梦祥的 《析津志辑佚》中,关于 “祠庙仪祭”的记载。
元代,漕运开通利市,首先从江南海运漕粮直达直沽 (今天津),再由白河至通州,最后经过通惠河运到大都 (今北京)。妈祖信仰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中开凿的通惠河传播到大都,京都妈祖信仰,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来自明景泰五年 (1454年) 《重修京都天妃宫碑记》,该碑记载 “……京师旧有庙,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桥之西。景泰辛末,由持道士丘然源援南京例清升为宫。”由此可知,北京官建妈祖庙宇原称天妃庙,景泰二年重修后,按照南京下关天妃宫为例,开始升格为天妃宫。
在北京郊县也存在几座妈祖庙,据乾隆《直隶通州·建置·坛庙》记载,通州建有两座天妃宫,一座在州城北门内,一座在州北门。始建年代无考,应与漕运有关。北京怀柔也存在一座建于明朝的 “娘娘宫”。北京唯一座与大运河无关的官建妈祖庙,是清代建于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的天后宫。明清以来福建在京设立会馆有25所,也多供奉妈祖神像。最引注意的是清嘉庆帝在皇家御园建惠济祠供奉天后。由此看来 “惠济祠”祭祀天妃,成为嘉庆皇帝特有的专利。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大动脉和生命线,那么,妈祖信仰则是运河上船民求生存的精神支柱。自宋代以来皇帝多次封谥天妃。宋代达16次、元代7次、明代5次、清代15次。供奉妈祖几乎成为历代皇帝的共同点。妈祖信仰已成为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的魂。
去年,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的 “和平女神”与 “航海女神”,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绚丽的华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