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辽阔海洋国土的民族,如果能够把“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管理海洋”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倍加重视,那么,这个民族将会须臾强盛起来。
——摘自本文主人公笔记
公元l995年7月,港城青岛处处散播着宜人的清爽。当夕阳的余辉在这座美丽的岛城撒下最后一片玫瑰色时,年届87岁高龄的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学
人们惊诧地获悉,书稿的作者竟是一位青年学者,他就是现任山东省海洋与水产厅党组成员、山东省渔政监督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王诗成。这位年轻的海洋学者,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和值得炫耀的履历。作为渔家子弟的他,带着一身大海特有的气息,迎着咸涩的海风,沿着长长的海滩,一步一个深深的足印向我们走来……
雄心勃勃造大船
海洋潮起潮落,绵亘古今,以其无与伦比的广阔和深邃滋育着人类。
公元l950年12月,王诗成出生在山东省惟一的海岛县——长岛县砣矶岛后口村。看惯了海浪、听惯了涛声的他,自幼就萌生了对大海的一片刻骨深情。l962年春,当作为一家造船厂七级工的父亲,从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捧回一张“革新能手”的奖状时,年仅12岁的小诗成就横下一颗心,将来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船,去征服那惊涛骇浪,驰骋在万顷海洋。
日居月诸,涛声依旧。理想造大船的孩子在海风吹拂下一天天成长起来。l964年7月,小诗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长岛县的“最高学府”——长岛中学。1968年5月,当复课闹革命的钟声响遍校园时,小诗成竟以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抉择声称:不念高中了!那天傍晚,爱才如命的班主
是年7月,小诗成来到黑山岛水产站当了一名割鱼临时工。在简单重复而繁重劳作的间隙,他捧起一本本书,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种种知识。在那个知识无用的年月,像他这样日复一日如痴如醉地坚持自学,人们不理解,甚至感到他的举动荒唐可笑,他却毫不动摇。当发表在《烟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在人们手中传阅时,当广播里一次次响起:“下面广播王诗成的来稿”时,赞叹与钦佩替代了对他的嘲讽。
1971年,是王诗成的幸运之年。5月,他转为正式工人;6月,他被接纳入党;7月,他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王诗成先后调到长岛县革委会办公室、长岛县广播局、长岛县渔业指挥部、长岛县水产局工作,长期随船出海,成为年轻的出海干部。
海,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那样的浪漫迷人。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海往往喜怒无常。王诗成出航一次,少则七八天,多则半月20天。一个航次下来,被折磨得又黑又瘦,让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但他依然坚持跟随“海上常委”、副县长王亲寿生活、工作在船上,从事拖网、围网、流刺网等各种作业。他爬上
1976年2月,王诗成远离了生他养他的大海,来到了省城济南。但,他对大海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却与日俱增。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个个从海岛带来的大海螺,那里溢着蓝蓝的海水,那里传来波涛轰鸣。海在呼唤着他,海在激励着他。他,这位海的儿子,在省水产局机关中出色地干着秘书工作。
幸运之神又一次光顾王诗成。他因工作成绩突出,l981年,被组织推荐参加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班的入学考试。当录取通知书捧在他的手中时,已届而立之年的他心情显得格外平静。他挟带着一身大海的气息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门……l983年,王诗成大学毕业不久,被任命为省水产局渔政处副处长。昔日的渔娃,如今已是满腹经纶的“秀才”。他面前的大海更加辽阔、湛蓝……
上下求索淘真金
理想的航船刚刚扬起远航的风帆,前面却是激流险滩和狂浪惊涛。这时,山东渔业资源和渔政管理现状令人担忧。黄、渤海,已没有了过去水肥鱼丰、虾腾鱼跃的壮观景象。17万平方千米的山东近海渔场,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产量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的55.5%急骤下降到80年代的32%。过去曾享誉海内外的种群带鱼已绝迹,黄花鱼所剩也区区可数……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强烈刺激,渔船有增无减。海上生产、治安秩序混乱,违反国家禁渔期、禁渔区规定,偷捕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此时,作为渔业执法队伍的山东渔政重新组建不久,管理力量尚十分薄弱。岌岌时刻,全国渔业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呼吁:渔业不吃子孙饭,要加强渔政管理,要采取断然措施,控制渔船发展,保护渔业资源……
夜,茫茫无垠,王诗成却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久久遥望着那苍茫夜空……经验告诉他,没有理论的正确指导,渔政管理就会陷入盲目之中,实践就会失去准则和方向。于是,在纷繁的工作之余,在出发调查的途中,王诗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只争朝夕,在理论的海洋里奋力搏击。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此,他没有了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夜夜研读书写。用王诗成的话说就是:“去淘精神世界的金子”。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妻子埋怨他结婚十几年没陪自己逛一次商店,一定要拉他去量着身子买套像样的衣服。妻子兴致正浓,他却耐不住性子了。当妻子选中目标让他试衣时,人早已不见。岂料,这时他正浸沉在“淘金”买书的愉悦中。在全面系统地学习渔政管理理论的同时,王诗成还自修法律,两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全国法律函授大专文凭。
俗话说,读万卷书,尚需行万里路。王诗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与渔民、与基层渔政人员交朋友。促膝长谈中,他获取了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知识。他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北上辽宁,南下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省,并走出国门,到日本、美国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理论的成熟,实践的丰富,促使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他利用业余时间,奋笔疾书,撰写了大量渔政理论建设方面的论文。他发表了《关于我国渔政管理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研究范围的探讨》等数篇渔政理论研究论文;他结合新时期渔业的发展,撰写了《渔政管理在建设“海上山东”中的地位与作用》、《渔业执法在水产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章;调查研究中,他发现体制不顺,执法地位不高,严重制约着渔政事业的发展。于是,《关于美国海洋渔政管理的考察报告》、《对我国渔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浅见》、《山东海上执法机构改革设想》等有关渔政体制改革的一篇篇文章脱颖而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省政府确定在山东南部海域进行为期3年的人工大面积对虾增殖放流开发性试验。王诗成作为增殖放流与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连续3年工作在山南增殖放流管理第一线。他披风沐雨,夙兴夜寐,摸索管理新路子。他先后发表了《关于发展IJJ东近海增殖业的初步探讨》、《山东南部沿海对虾大面积增殖渔政管理技术总结》等数篇增殖及管理方面的论文,将山东增殖放流特别是渔政管理的经验推向了全国。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整顿海上治安及生产秩序的对策》、《涉外渔业管理对策》、《浅议我国渔业立法》、《实施强县带动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10余篇颇有深度的理论文章,引起了海内外海洋经济界权威人士的注目……
1986年,莱州湾毛蚶资源遭受石油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王诗成从分析研究毛蚶受害的原因人手,潜心学习有关环保知识,经过对山东渔业环保的现状进行缜密的调查与思考后,连夜赶写出了《山东渔业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对策》,发表后,引起各界人士对渔业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80年代末,我国渤海从南到北发生了赤潮。赤潮现象是全球性的问题,对赤潮的防治研究,发达国家也甚感棘手。王诗成知难而进,他亲临赤潮发生的海域调查研究,翻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很快撰写出《渤海沿岸赤潮的危害、成因与防治》、《赤潮防治的探索与对策》等具有独特见解的论证性文章。对及时指导山东的赤潮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渔业生产安全管理曾长期困扰着山东渔业的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诗成参观了沈阳电视转播塔,导游人员介绍,该塔在批准“承建书”时,下达了6个人的正常死亡控制指标,而在施工中实际死亡5人……听着导游的介绍,王诗成陡然茅塞顿开:“死亡控制指标……我找到了……”困扰山东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金钥匙终于被他握在了手中。
王诗成带着希望和信心归来了,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的分析、论证、归纳、综合……一个安全控制指标方案便跃然纸上。然而,方案尚未实施就被传统观念打入深潭。王诗成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太了解渔民的风俗习惯了。为了讨个吉利,过去仅一个“翻”字,渔家都吃不消,何况一夜间要接受“死亡指标”!王诗成没有因此而灰心,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关于建立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探索》发表在《齐鲁渔业》上,他的论文终于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他提出的实施方案也被决策者采纳。
打铁先得自身硬。为保证这支年轻的执法队伍健康成长,王诗成在全国渔政系统第一个打出渔政正规化建设的旗帜,并撰写了《论渔政正规化建设》、《如何做一个合格渔政检查员之我见》等反映队伍正规化建设方面的论文;组织并主持编著了渔政检查员的教科书——《渔政教程》和我国渔政大型工具书——《渔政知识全书》。
笔者还获悉,l993年8月,来自大西洋岸边的美国商业高级经济专家兼督导、美国麻州州立学院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家顾问
时隔不到半载,我国第一本渔政管理与海洋渔业方面的个人论文集《渔政管理与海洋渔业》于1994年9月正式出版了!山东省原副省长王建功同志赞誉:“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山东省乃至我国的多层面的海洋渔业与渔政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由于他在渔业与管理理论上的建树,先后被中国农业环保协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山东省水产学会和渔业经济研究会等聘为理事和常务理事;被青岛海洋大学、烟台大学聘为兼职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被山东省水产局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一个难忘的日子。l994年9月,在山东水产界的最高学府烟台大学水产学院的校园里,一张大大的海报吸引着无数颗期待的心。王诗成要到水产学院作学术报告的消息传遍了学校。长达3个小时的报告,王诗成以出众的口才、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师生们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事后,那位老校长激动地告诉笔者,“在水产学院的教学历史上,这种振奋人心的场面实为少见!”
王诗成——这位大海为之骄傲的有志男儿,靠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少年时代当一个造大船工程师的理想,从一个中层领导干部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年轻学者……
殚精竭智创宏业
公元l991年春,王诗成被任命为山东省渔政监督管理处处长。然而,此时他没有陶醉在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喜悦之中,他正为山东渔业、山东渔政的种种问题和大政方针殚精竭智。
时下,国内渔业管理形势尚不容乐观。辽宁自1987年海蜇大丰收后连续多年出现“海蜇大战”;江苏的“鳗鱼苗大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而山东正在无声地进行着一场场“歼灭战”。一个资源种群被发现,千万艘渔船蜂拥而至,幼鱼、幼虾、幼蜇被过早地捕上船。顷刻间资源被围歼,被破坏。面对违背自然规律的酷渔滥捕现象,王诗成迅即组织人员对山东的各类渔船、各种作业工具进行清理和普查登记,核发捕捞许可证,把捕捞渔船的作业方式、渔场区域、作业时限、捕捞品种全部纳入许可范围,并对毛蚶、魁蚶、文蛤、增殖虾、海蜇、鹰爪虾等特定品种实行划区许可管理。一个时期后,全省3万多艘机动渔船,上百万马力和数万计的木帆船全部纳入许可管理,渔船办证率达98%以上。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王诗成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地方品种许可捕捞制度,制定禁渔期和开捕期。
那是l992年初夏,王诗成在调查时获悉,莱州湾海蜇有暴发迹象。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时间,成千上万只渔船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莱州湾内各港口,一场“海蜇大战”一触即发。突如其来的海蜇旺发,对山东渔政管理是一个严峻考验。海蜇管好了,丰产丰收,渔民、领导皆大欢喜;若海蜇管理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已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王诗成,此刻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沉静。他以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获取了海蜇管理的成功,创造了诸多奇迹——投产船数最多高达万艘;持证率最高,达98%以上;产量最高,达120万吨;效益最佳,达10亿元以上……
数年来,这样艰苦的“保卫战”一场场地持续着,王诗成年年月月奔波在全省31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避免了“亲虾大战”、“增殖虾大战”、“鲅鱼大战”的发生,促进了山东渔业生产的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自1984年至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