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已载着荣誉、载着硕果胜利返回上海。考察队历经182天惊涛骇浪、冰雪严寒的洗礼和考验,航行3.2万余海里,6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圆满完成80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察成功执行了我国首次 “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并首次派出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两支内陆队深入南极内陆进行科学考察,引起了国际极地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长城站考察、建设双管齐下
长城站完成了南极地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的长距离迁移和来源初探、南极长城站周边陆地地衣群落调查和用于重金属元素检测的样品采集等项目样品和标本的采集;常规观测项目——南极长城站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在长城湾和阿德雷湾的3个监测站位及西湖、燕鸥湖的2个监测站位进行了环境参数的重复监测,获得夏季乔治王岛生态环境参数连续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本次队的两名台湾科学家首次在长城站实施了南极海岸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及粪土层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年代变化趋势和极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初步分析工作,获得了大量样品和标本。
在能力建设方面,长城站的储油系统工程主体竣工,已向站区进行供油;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工程完成,地面卫星系统成功地接收到卫星遥感数据;生态环境动力实验室设备安装顺利到位,十多套(台)功能性仪器设备就位并开始运行;综合活动室和科研办公楼已投入使用;2号栋、焚烧炉、污水处理栋顺利拆除,完成了生活栋采暖系统改造和老建筑物的除锈、油漆等工作。这些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建设及投入使用标志着长城站 “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全面完成。
中山站面貌一新 能力大增
中山站的能力建设是本次考察的重点任务之一。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给能力建设项目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全体队员发扬南极精神,克服了南极的恶劣气候等各种困难,团结奋斗、顽强拼搏,通过连续不断地昼夜奋战,按计划建设完成了综合楼、综合库、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车库、特殊观测栋及内装修、油罐基础工作,完善了VASAT卫星网络系统等工作;实施了车库、综合栋、废物处理栋、空间物理观测栋、综合楼的地面浇注、室内隔断、外墙板安装、设备安装等工程;完成了从综合楼到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综合楼到油罐至高频雷达天线段的综合桥架工作。另外,完成了新油罐基础的浇注、高频雷达天线安装、高频雷达机房的外墙板安装和 “十一五”新发电栋、新宿舍栋的基础安装工作。此次能力建设完成后,中山站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科考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科考方面,中山站度夏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分别完成了南极洲主要地表覆盖光谱测量和环南极海冰走航观测项目,采集了南极洲主要地物如雪、岩石、冰等的光谱数据,为基于光谱的图像分类提供了基准数据;中山站自动验潮站建设和潮汐特征研究项目顺利完成,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建成1座自动验潮站,这也是我国独立建成的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它将通过电缆将数据实时传输到陆地的计算机上,实时监测海平面变化;开展了极地机器人系统现场考察与应用研究,共累计飞行39个架次、20余小时。南极中山站大气中碳、氮的监测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项目、南极普里兹湾海冰样品采集与现场分析处理项目顺利完成。
昆仑站冰盖考察锦上添花
昆仑站队于
全体队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完成了长40米、深3米、宽5米的深冰芯钻探场地建设,共挖700多立方米冰雪;完成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安装,为今后昆仑站的污水处理提供了保障;对昆仑站内部的墙壁和天花板进行了装修,完成了昆仑站一期工程部分工作的收尾;为昆仑站运送了265桶航煤,并在沿途4个点布放105桶航煤。
在昆仑站区钻取了133.4米的浅冰芯,再创我国南极冰盖浅冰芯钻取的新纪录,为研究冰穹A冰盖的基本特征和几千年来连续气候变化记录提供了宝贵的样品;在天文方面,更换了6台新的马达和发电机,对南极小望远镜阵进行了调试和维护,安装了亚毫米波光谱仪和月光闪烁仪,建成了南极施密特望远镜安装场地;完成了昆仑站区域冰流观测点的复测;在距离中山站806公里的中继站建成中国南极内陆第二个机场——中国飞鹰机场;沿途开展了冰川学考察;在空间和地球物理方面更换4台磁力计和4台自动地震观测台,更换了24次队在500公里处安装的自动气象站信号系统。
格罗夫山内陆考察硕果累累
格罗夫山队于
格罗夫山队全体队员一起克服暴风频繁、冰裂隙密布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开展了地质、测绘、冰川、环境、陨石回收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共收集陨石1618块,总重量约为17.2公斤,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达到11452块,并在格罗夫山地区梅森峰以及核心区哈丁山等地发现了新的陨石分布区;首次探测出格罗夫山局部地区的冰下地形,测得格罗夫山地区的最深冰厚超过1200米;同时首次精确测定了梅森峰的高度为2365米,确认了梅森峰是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对格罗夫山地区的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
现场采集暴露年龄样品91块、沉积岩和孢粉样品114块、构造地质岩石样品144块。冰雪样品147个,土壤样品10余份,空气样品33份。此外,还采集地质雷达测厚数据共38MB,大气汞的丰度数据数6.5MB。这些数据、样品将用于研究冈瓦纳大陆与普里兹构造带的结构与演化过程,以及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演变过程,探索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洋考察走航三大洋 环绕南极洲
大洋考察队承担了12项课题的现场调查任务,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1项﹑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调查内容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化学、环境科学、数据库管理等学科。
大洋考察分走航和重点海区定点调查两部分。大洋队随 “雪龙”船沿航线完成了跨越99纬度、360经度,航程达3.2万余海里的多学科走航观测,全体队员经受住了6次穿越西风带的考验,在重点海区定点调查,克服了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测区作业站位达107个,其中完成埃默里冰架前缘和普里兹湾共4条断面62个重点站位调查,投放漂流浮标20个﹑可抛弃式温盐深仪11个,并在南大洋首次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锚系潜标系统,完成了德雷克海峡温度剖面调查,获得了多学科大量原创性的调查数据和样品3900余份,圆满完成26次队大洋考察走航三大洋、环绕南极洲、再查普里兹湾的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