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6:41 

1997219日,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一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位在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战斗了一生的世纪老人,临终前嘱咐家人“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人大海”,足见他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围绕邓小平骨灰全部撒人大海这个问题,我们这些从事海洋工作的同志曾纷纷议论,认为邓小平一生眷恋大海,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晚年他曾提出l997年香港回归后要到香港走走看看,邓小平遗愿将骨灰全部撒人大海,就是要了却这桩心愿,在大海中永生。

笔者赞同这些说法,但用人之常情去理解一代伟人的胸襟是否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反复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并阅读了有关资料。我循着伟人的足迹去探索他的精神世界。猛然问醒悟到,邓小平对海爱得深切,对海的内涵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他一生中最闪光的思想和业绩无不与海洋紧密相连,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特色”就是大海洋思想。是邓小平把大海洋思想熔铸于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事业之中,创立了改革开放的千秋大业。l99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笔者就邓小平的大海洋思想作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海洋文明与海洋思想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人类走向海洋,是同人类摆脱自然奴役能力的提高相联系的。海洋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公元前1600年前后的爱琴海文明,还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继而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地中海文明之所以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贸易的发达。广泛的航海活动使贸易变得极为方便,并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能够向四周辐射,将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古代民族纳入文明光环之中。从16世纪开始,同样由于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与之俱来的扩张、掠夺、侵略,世界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大西洋文明。大西洋文明的发展、繁荣与演进,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处处洋溢着海洋的气息,呈现着鲜明的海洋特征。闻名遐迩的地中海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它是由一些不具备农业生产条件的民族在千百年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航海活动中诞生的,其特点是:航海活动以商业贸易、海盗掠夺、殖民拓土为目的。基本色调以富于冒险精神、开拓、竞争和创造协作意识为主体,具有乐观积极、强悍的浪漫色彩。由于其航海、殖民活动范围广泛,它吸收了亚、非、欧等濒海地区文明的营养,成为有明显地区特色的文化形态。由此可见,海洋文明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组成的,其精神文明包括:海洋思想(意识)、海洋文化、海洋艺术等,属上层建筑范畴;其物质文明包括:商贸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等,属经济基础的范畴。在其精神文明中海洋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海洋思想是海洋物质活动和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内核是一种开拓创新意识、征服冒险意识、进取求实意识、革新协作意识。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的雄汉盛唐,就是以宽广的襟怀,去拥抱印度洋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地中海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春秋战国时代、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因而加大了对域外的开拓、开放,出现了不少太平盛世。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中华民族兼容了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的精神,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华夏文明。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鲁文明来看历史上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融合的渊源,来看海洋文明的特征及其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今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和鲁国(在今山东西部内陆地区)在不同的人文环境、政治方略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文明体系,即齐文明和鲁文明。姜太公初封于齐,由于“齐地负海,渴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齐地只能兴海为业。齐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农工商各业并举,“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为富甲诸侯的“海王之国”;在政治上主张“举贤而上功”;在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讲宽容,尚变通。齐地风俗“宽缓阔达而足智”,伦理观念淡薄而崇尚功利,最终使齐文明发展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系统以及豁达、机敏等人文性格特征。而周公封于鲁,立国于泰山之阳的平原地区,肥沃的地理适于农耕,从而使鲁文明一开始就建立在单一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的特征。鲁国统治者重视家法传统,讲求伦理通经,并在这里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单一农耕结构,造成了经济生活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加上农业社会生活的单调、慢节奏和稳定性,由此形成了鲁文明重经验和传统、崇尚仁义和中庸以及执著而持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重义轻利的性格特征。战国之后,随着齐国对鲁国的兼并和学术、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使齐鲁两大文明系统不断冲撞融合,走向一体化,从而表现出博大的包容性、认同性和顽强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齐鲁文明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同化力的文明系统。它既稳健持重,又具开放性;既务实而崇利,又在价值观念上富于道德理想色彩;既重视经验传统,又不乏革新进取精神。由此不难看出,齐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华夏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的海洋文明。

应当指出的是,华夏文明既区别于黄河文明,又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是航海活动以商业贸易、海盗掠夺、殖民拓土为目的;而华夏文明由于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朝大国思想的影响,“以海为田”十分发达,“以海为商”则十分落后。如果把西方海洋文明称为海洋商业文明,那么华夏文明则可以称为海洋农业文明。

二、邓小平的大海洋思想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拥有海洋思想者不乏其人,著名航海家郑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就是突出的代表。但真正形成完整的大海洋思想并付诸实践的当首推邓小平。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达400年,使中华民族宝贵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海洋文明非但没有得到持续发展,反而国力日下,资本主义列强大肆入侵,使古老的中华到了丧权辱国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地位,使中国的海门仍然没有敞开,中国不仅没有走向世界,而且经过“文革”10年国内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历了30年的封锁和自我封闭之后,邓小于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他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得出的科学论断。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经济造成的贫穷落后状况,做出了在中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决策。邓小平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还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行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这里所指的改革就是改革旧的模式,即根除中国几千年来封闭经济思想的影响,跳出计划经济思想的小圈子,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就是开放禁锢了数百年的海门,通过海洋走向世界,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搞活了中国的经济,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被贫穷和封闭困扰着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打开国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形成。这是中国海洋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分水岭。从此,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华夏海洋农业文明时代,进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商业文明时代。

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改革开放不怕冒风险。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邓小平还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邓小平不怕冒风险的思想与开拓创新、征服冒险、进取求实、革新协作的海洋思想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纵观邓小平的大海洋思想,之所以称之为“大”,是因为邓小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抓住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闭经济和数百年闭关锁国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吸收世界海洋文明的丰富营养,又摒弃西方海洋文明以海洋为通道,以商业贸易、殖民拓土为目的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继承了华夏文明的精华,又把华夏海洋农业文明扬弃为海洋商业文明。它是源于海洋,又不局限于海洋;走向海洋,又超越海洋的大海洋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海洋思想的一个质的飞跃,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是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海洋思想。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革新性思想。主要包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大胆改革,不搞争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开放性思想。主要包括全面对外开放;克服一个怕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重视广泛国际交流,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趋利避害。”第三,包容性思想,也可以说是灵活性思想。这方面主要包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爱国统一战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强大的现代海军以及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等。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核心是改革开放,这是古老华夏文明思想精粹的升华,这一思想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终,打开国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就是其中国特色,这也是大海洋思想的最鲜明特征。

三、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到1995年,中国仅用15年的时问,实现了国民经济翻两番,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传统强国之后的第七大经济强国。《经济学家》曾载文称,中国是亚洲经济奇迹中最大的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是与海洋紧密相连的,这是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结出的丰硕成果。

()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全面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经典之作。

邓小平同志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创立者、对外开放基本原则的制定者,又是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设计者。他以总设计师的宏伟胆略,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指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形式和步骤,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种形式、分步骤、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近代,我们有过因闭关自守而导致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也有过被外国侵略而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60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

19794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当广东省委原主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谈到要发挥广东的优势时,邓小平提出了办特区的问题。他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这位历经了人生各种坎坷的老人,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心里非常明白要走出这条“血路”的艰难,但他更明白:只有杀出这条血路,走出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旧天地,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吸取国外经济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才能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为了中国未来的富强,这位伟大的战略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

根据邓小平的倡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谷牧带领工作组赴广东、福建考察,同两省领导共同研究办特区的问题。l979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后定名为“经济特区”。经过逐步发展,经济特区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杀出了第一条血路。试办经济特区初战告捷,为中央高层决策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邓小平一再告诫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要“放胆地干,加快步伐,千万不可贻误时机”。

1984326日至4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由北至南的l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沿海黄金地带。

198512531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座谈会。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这三个地区开辟为内外交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的文明富裕经济区,使沿海和内陆互为补充,以带动内陆经济的起飞。

1988年春,中央开始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开放市县增加到288个,开放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千米,开放人口增加到16亿人。同时,正式确立海南省办大特区。尔后,规划350平方千米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将大上海建设置于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地位,以龙头之势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圈,贯通连云港、日照至鹿特丹的世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大力拓展对东欧各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经贸活动。至此,由沿海开放,进一步推进到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

至此,中国一个全方位、多层画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已然形成。经济特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区域,也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依托腹地。沿长江线、沿边境线、沿主要铁路和公路干线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这“三沿”的开放带把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向周边邻国和内陆腹地。内陆省会、区首府和计划单列市及其开发区,这是广大内陆地区实施全面开放的辐射点。上述各个层面,在全国构成了由点、线、面联系和覆盖的,有重点、有层次的整体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终于敞开了长期闭锁的国门,邓小平让中国人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沉默了几百年的沿海地带,这条中国人的黄金海岸,带着久被压抑的饥渴,率先冲向太平洋。开放使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得到发挥,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经济带,并以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沿海经济迅速崛起对我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搞活经济,走向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伟大创造。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中,重农而抑商,几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老子从农民小私有者的立场出发,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提倡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反对商品经济,反对商业所带来的经济剥削的思想。儒家学派的创造人孔丘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儒家学说中的农本思想和耻于言利的观念,为后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商鞅是明确提出“重农抑商”思想的第一人。苟子也是主张重农抑商的,他把农业当成财富的本源。韩非子把重农抑商思想又发展了一步,他在著名的《五蠹》中把商人列为危害国家、社会的“五蠹”之一。

“重农抑商”这种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已植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加之封建政权对商业的垄断、限制性经营政策的推行,使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民族只有把自身置于世界市场之中,才能取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要的广阔条件。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他就失去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的大气候。在封建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向海外的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即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洋活动的发展,影响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社会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重农抑商”、计划经济以及市场姓“社”还是姓“资”思想的影响,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外向度不高,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分量微不足道。

针对“左”倾思潮的影响和旧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邓小平从革新性海洋思维出发,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l988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对于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伟大试验,邓小平确定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他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l979年到l992年,邓小平先后在十几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并针对“左”倾思潮顽固维护计划经济的统治地位,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的这些谈话,为我们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开放,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基础框架,并通过全面对外开放,不仅由一个完全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成为外方投资热点,并很快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年均超过20亿美元,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外资开始爆炸式进入中国,当年就达到112亿美元,l993年又猛增到277亿美元,l994年达到339亿美元,l995年增加到378亿美元,占整个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40%左右,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l995年的2 808亿美元,增长l36倍。中国对外贸易从世界排名第32位跃升到第11位,成为世界出口大国。中国对外体制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对外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l995年,年均增长165%,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多。

是邓小平的胆识鼓起了中国市场经济航船的风帆,使这艘航船驶出长江,驶出黄河,驶向海洋。邓小平革新性海洋思维使中国经济成功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一国两制”、“共同开发”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智慧结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三块地方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与祖国大陆隔开了,它们是台湾、香港和澳门。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心愿。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海洋生命的穴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问题隐含着中国未来的生存空间问题。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统一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怎么统一。可供选择的方法只有两种:武力解决与和平谈判。邓小平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但始终认为武力解决是下策。为了统一,再打一次内战,代价太大。海峡两岸一旦开战,既伤害了台湾人民,又有可能损害来之不易的亚太和平和周边稳定。在台湾和大陆分裂对抗30多年后,邓小平以独具海洋特色的包容性思维去考虑问题,并劝党内党外的人士都想开一点,“台湾当局提出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至少是太缺乏现实感了。能用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一十一亿人口的大陆吗?”同样,大陆想用社会主义去统一台湾,也行不通,除非使用武力。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l00年不统一,1000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的利益也不致受损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充分考虑了台湾当局台湾人民的处境、利益和前途,是完全公平合理的。”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身边,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国与国之间的岛屿争端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古来似乎只有诉诸武力一条路。邓小平从海洋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岛屿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对此。他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共同开发’的设想,最早也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我们有个钓鱼岛问题,还有个南沙群岛问题。我访问日本的时候,在记者招待会上他们提出钓鱼岛问题,我当时答复说,这个问题我们同日本有争议,钓鱼岛日本叫尖阁列岛,名字就不同。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办法。……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以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世界上这类的国际争端还不少。”主权问题太敏感了,容易引起冲突甚至战争,邓小平都以共同享有使用权的办法将其转化,化解了激烈的矛盾。

国必有疆,边必设防。海防、边防历来是显示国防势力的“前沿阵地”,直接展现国家的主权和威严。从历史上看,海洋是沿海国家的屏障,也是霸权主义国家侵略别国的通道。在100多年的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频繁入侵、掠夺,几乎都是从海上来的。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充分说明,海域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已呈现出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日益影响到军事乃至政治战略格局,面对这一情形,邓小平非常重视海军建设,早在1979年就提出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作战能力的海军”。他还指出,面对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力量不行。这个力量要顶用。进人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的关心、重视下,我国的海军建设加快了装备现代化进程,其速度超过了陆军和空军,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精兵之路。

邓小平还非常关心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在南极考察工作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候,他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在邓小平的关怀下,l3年来,我国已成功派出了13支南极考察队,先后有5条远洋考察船l2次赴南极,航行27万海里,运送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使我国南极考察步人国际先进国家行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应有贡献。

四、邓小平大海洋思想溯源

邓小平的大海洋思想,不是这位伟人头脑固有的,而是他自身的性格与长期直接间接的海洋实践相结合,磨砺而形成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

()海洋是邓小平走向革命的起点

1920827日,年仅l6岁的邓小平随同83名川东子弟告别了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告别了家乡,乘船离开了重庆。911日他们在上海登上了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走出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l9201019日,“盎特莱蓬”号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后,终于到达了大洋彼岸的法国南部城市马赛。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远航,在船上的39个日日夜夜,邓小平与海洋朝夕相处,对海洋由感性向理性认识升华。他从16岁到21岁在法国生活了5年多,他从认识海洋开始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法兰西、认识了世界。在那些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海洋开阔了邓小平的视野,美丽而苦难的祖国,时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在大洋彼岸生活了5年的邓小平由一个质朴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为邓小平大海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的大海情结

邓小平一生钟爱大海,迷恋大海,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夏天邓小平总愿到海边游泳,一下海,就舒展双臂游向深处,无论海多深,风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一游就是一个多小时。多年来搏击风浪,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大海的辽阔无垠,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暗礁急流险滩,造就了一代伟大舵手的气魄。邓小平喜欢大海,同样大海也在影响着邓小平,塑造着邓小平。我们从邓小平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都能找到海的印记。邓小平从广安发蒙、赴法勤工俭学、求索救国真理,到参加“八·七”会议,领导广西百色起义;从在苏区遭受左倾路线迫害、参加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转战太行、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指挥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从横渡长江、进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到日理万机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从“文革”蒙冤、复出、再遭批判,到粉碎“四人帮”,设计振兴中华的改革宏图大业。潮涨潮落,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智大勇的英雄本色。

()海洋给了邓小平超人的气魄和灵感

邓小平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把中国从“文革”后期的混乱引向大治,从崩溃的边缘引向繁荣昌盛。这样的气魄、胆识和克难制胜的灵感从哪里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邓小平纵横捭阖的一生,使他的思维远远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他是走出国门最多的领袖之一。这样的经历,是邓小平大海洋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海洋给了邓小平许多启示和灵感。

1978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拉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般的魅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过海访问美国。这次出国距他少年时漂洋过海勤工俭学整整59年。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砺,太多的坎坷,太多的苦难,闭关自守,必然带来停滞、贫穷、愚昧和落后。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以巨人之手,将封闭的国门打开。l9794月他提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大胆设计,鼓励创业者“杀出一条血路来”。国门打开了!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古老的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l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来到海边,像一位舵手,以大海般的气魄,又一次在中国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澜,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嘱托,道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话,是邓小平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

大海包容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记载着邓小平一生的光辉历程。当世纪老人行将别离他的祖国和人民的时候,他眷恋着大海,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他嘱托家人将骨灰撒向大海,让浪花把他送向祖国的万里海疆,送向香港、澳门、台湾,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的世纪老人,也如同一朵浪花,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长江,然后过三峡,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人浩瀚的大海,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参考文献略,l9982)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2pt;&n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